【摘 要】
:
NiCoMnIn(Sn)合金具有大的磁致应变和磁热效应,在智能驱动和冷储结构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探索提高磁致应变和磁熵变的有效方法是当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论文提出利用电子辐照引入缺陷,提高奥氏体饱和磁化强度,增强磁致应变和磁热效应的新方法。论文采用(Lorentz-)TEM、(HE)XRD、XAFS、M(?)ssbauer谱以及DSC、PPMS等分析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电子辐照NiCoMnIn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记忆合金辐照诱发多类型缺陷与局域马氏体相变及功能行为关联性研究”(No.517300018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iCoMnIn(Sn)合金具有大的磁致应变和磁热效应,在智能驱动和冷储结构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探索提高磁致应变和磁熵变的有效方法是当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论文提出利用电子辐照引入缺陷,提高奥氏体饱和磁化强度,增强磁致应变和磁热效应的新方法。论文采用(Lorentz-)TEM、(HE)XRD、XAFS、M(?)ssbauer谱以及DSC、PPMS等分析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电子辐照NiCoMnIn(Sn)合金的组织结构、相变特征及磁功能特性,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辐照影响马氏体相变与磁功能特性的微观机制。NiCoMnIn合金经电子辐照后,在辐照剂量较低时,辐照层形成空位型点缺陷,同时在局部出现少量纳米非晶微区;随辐照剂量增加,空位浓度升高,并迁移至孪晶界面附近聚集,形成空位簇。在辐照缺陷周围微应力场作用下,马氏体板条出现碎化。EPMA结果表明,沿电子入射方向辐照层出现元素偏聚,在距表层0.15-0.45 mm深度区域,Co/In元素含量保持不变,Mn含量增加,Ni含量减少,这与辐照缺陷导致的逆Kirkendal效应密切相关。电子辐照不改变NiCoMnIn合金的马氏体相变产物,辐照前后,合金均呈现一步相变特征,相变产物均为单斜结构7M马氏体,但马氏体相变温度随辐照剂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而NiCoMnSn合金经电子辐照后,DSC曲线出现两个吸/放热峰,呈现两步相变特征,变温XRD测试表明,两个DSC峰均对应7M(?)母相相变。NiCoMnSn合金辐照后DSC曲线呈现两个吸放热峰的原因在于辐照缺陷产生微应力场导致缺陷周围区域马氏体相变分离。辐照Ni Co Mn(In)Sn合金在第二次热循环时,相变温度发生回复,并在随后的热循环过程中保持稳定。电子辐照显著增强NiCoMnIn(Sn)合金的磁学及磁功能特性。在辐照剂量较低时,NiCoMnIn合金相变温度对磁场的敏感性及奥氏体相饱和磁化强度均随辐照剂量增加而升高,在2×1017 e/cm~2时达到最大值,随着辐照剂量进一步增加,二者均略微降低。Ni45Co5Mn36.5In13.5合金经2×1017 e/cm~2电子辐照后,5 T磁场下相变前后两相间饱和磁化强度差(ΔM)由未辐照时的64.58A·m~2/kg提高到127.14 A·m~2/kg,呈现48.15 J/(kg K)的巨磁熵变,为目前Ni-Mn基合金中报道最高值。Ni41Co6Mn43Sn10合金经2×1017 e/cm~2辐照后呈现低场大磁致应变,2 T磁场下的两相间ΔM由未辐照时的76.60 A·m~2/kg提高到94.23A·m~2/kg,可逆磁致应变达0.22%,较未辐照合金提高3倍,磁致应变的临界驱动磁场从3.9 T降低至2.3 T。电子辐照影响NiCoMnIn(Sn)合金磁功能特性的微观机制在于:辐照引入空位型点缺陷,造成晶格畸变,Mn-Mn原子间距减小,磁交换作用增强;同时,入射电子与晶格原子核外电子能量交换,外层电子发生能级跃迁,未成对电子数增加,晶体场的对称性被破坏,导致超精细磁场升高,Mn原子的自旋磁矩升高。二者共同作用使得电子辐照NiCoMnIn(Sn)合金奥氏体相饱和磁化强度升高,磁热效应和磁致应变效应增强。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太空资源争夺战时代,面对与日俱增的太空活动,空间机械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空间目标捕获是太空操作的第一步,尤其是对于大惯量、重载荷目标的捕获,宇航员显得束手无策,而空间机械臂在此方面的优势凸显。本文针对冗余空间机械臂在轨捕获自旋卫星的策略展开研究,以实现机械臂以较高精度、较小扰动成功捕获动态卫星。为充分发挥空间机械臂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采用7自由度关节偏置冗余臂,提出一种基于解析
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是电力物联网信息交互的最有效通信方式之一,但同时电力物联网中通信设备数量的激增和数据传输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也会对PLC的吞吐量、速率、连接密度、安全性等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技术允许多用户共享时频资源,频谱利用率高,有望满足高吞吐量、大连接、高速
移动操作机器人将移动平台的移动能力和机械臂的操作能力进行了高效结合,因此在物料搬运、自动上下料、大型零件的表面处理以及智能运维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但针对单一任务对移动操作机器人进行编程的传统方法不仅技术上的门槛和成本高,且效率低下。机器人模仿学习技术的发展,让机器人的使用者可以按照自身的任务需求,通过示教实现机器人的性能提升和功能扩展,让机器人的应用摆脱了对使用者专业知识的依赖,不仅带来了机器人
永磁同步电机(PMSM)绕组电流中的PWM谐波导致电机产生高频振动与噪音,目前针对PWM高频噪音的抑制,主要从硬件与控制策略两方面着手,包括采用开关频率较高的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周期性或者随机性地改变载波周期、并联逆变器载波移相技术等,这些措施存在着抑制效果有限或成本较高的问题。本论文提出基于强耦合双支路拓扑的强耦合双支路PMSM及其驱动控制策略,通过改变两条支路中PWM谐波电流的相位差来抑制合成磁
外骨骼通过为穿戴者下肢关节提供辅助力矩以降低其代谢成本。随着关节电机、可穿戴式传感器的发展,助行外骨骼的应用愈发广泛。助行外骨骼采用识别并预测穿戴者的步态以使其运动超前于人体的策略完成主动助力。助行外骨骼主动助力策略的研究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假定人体行走时双侧下肢的运动关于矢状面是对称的。然而,诸如环形行走和一步转弯等非直线步态在生活中占比极高且不可忽视。非直线步态中下肢潜在的非对称性会使得外骨
软体机器人一般具有高度的主动灵活性和被动柔顺性,这使得其在一些非结构化环境中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软体机械臂是软体机器人中的典型形式,一般为细长型结构;其在狭窄通道中的适应能力较刚性机械臂更强,尤其是在发动机检修、微创介入性手术等狭窄场景。目前,已经发展出气压驱动、线驱动、智能材料驱动等不同种类的软体机械臂。各种驱动方式均有其局限性,气压驱动往往控制复杂,线驱动一般变形较小,智能材料驱动尚处发展阶段
由于火灾、地震等灾害的频繁发生,在结构化环境中执行救灾任务对救灾作业机器人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轮式移动作业机器人(Wheeled Mobile Manipulator,WMM)由于兼具优越的移动性能和良好的作业能力而在救灾工况下起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执行开门、旋拧阀门等救灾任务时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包括系统运动和目标定位精度低、关节力矩约束、机器人末端-环境几何/力耦合约
在微流控芯片系统中,对生物颗粒、工程颗粒和微液滴的操纵,包括聚集、定向输送、分选、捕获和排列等,是进行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检测、药物筛选和新型材料制备等前沿领域的核心内容。目前,在微全分析系统中,单独的交通管道往往只用来实现单一的微粒操纵功能,而伴随着对分析、检测等功能需求的日益增多,对系统集成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微粒样本进行操纵的并行处理模块也相应增加,使系统交通管道网络变得尤为复杂,相应
可穿戴电子器件及集成系统市场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各种高性能柔性可拉伸电子器件的研发进程。而可穿戴系统中往往需要将多种功能性器件进行互连,以提供集成的功能,因此,实现独立可拉伸电子器件间稳定连接的可靠互连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高性能且可拉伸的互连接头为研究目标,首先对无焊料可拉伸互连接头(solderless stretchable interconnections.SLSIs)进行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
低温(<673 K)废热回收困难限制了能源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基于Seebeck效应的温差发电技术可以直接实现热能向电能的转换,有希望解决低温废热回收的难题。然而,单一热电材料工作温度区间较窄,难以满足宽温域废热发电的需求。因此,本文采用微结构调控结合元素掺杂的方式,在Sb2Te3材料体系中分别研制出高性能的中、低温热电材料,并使用简单的一步烧结法制备出安全可靠的宽温域级联热电单臂。同时,利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