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南极涛动对冬季中国南方湿冷天气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f363188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如冻雨、强降雪伴极寒的湿冷天气等频发,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研究湿冷天气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提高对其预测预警能力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基于台站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诊断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等方法,本文对1980~2018年冬季中国南方湿冷天气年际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与前期秋季南极涛动(AAO)之间存在联系。进一步地,分析了南半球热带外海表温度(SST)、南极海冰以及平流层过程在二者联系中的作用,揭示了南半球“海-冰-气”系统跨赤道、跨季节影响冬季中国南方湿冷天气的具体物理机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湿冷天气通常发生于1-2月份。在湿冷天气偏强(偏弱)的冬季,蒙古高压呈正(负)异常,近地层冷空气活动偏强(弱),南支槽加深(减弱),对流层中低层暖湿气流活跃(不活跃)。受强(弱)暖湿气流和强(弱)冷空气入侵影响,中国南方上空对流层中层被气旋(反气旋)性环流异常控制,低层为异常辐合(辐散),高层为异常辐散(辐合)。与之对应,北大西洋上空位势异常呈北高南低(北低南高)偶极型结构,类似北大西洋涛动(NAO-like)负(正)位相,南半球AAO则呈负(正)位相结构。与湿冷天气相关的AAO异常可追溯到前期秋季9-10月。当9-10月AAO增强(减弱)时,后期1-2月NAO-like呈正(负)位相,东亚中纬位势呈正(负)异常,南支槽减弱(加深),蒙古高压减弱(增强),不利(有利)于中国南方湿冷天气的产生;同时,大西洋-南美热带辐合带(ITCZ)降水正(负)异常,西太平洋ITCZ降水负(正)异常,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SST呈经向梯度,二者充当了秋季AAO影响冬季中国南方湿冷天气的“接力棒”。(2)前期9-10月AAO异常信号通过动力热力过程,被存储至下垫面海洋中,激发南大洋SST偶极子型(SOD)模态。SOD再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跨季节持续至后期冬季1-2月,并通过两个过程影响湿冷天气:一方面调节南大西洋局地经向-垂直环流,影响热带-副热带北大西洋异常对流降水,进而影响北大西洋-欧亚的东传罗斯贝波,从而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另一方面,SOD调节东南印度洋局地经向-垂直环流,直接影响中国华南及江淮流域上空的垂直运动。当SOD增强(减弱)时,乌拉尔阻塞增强(减弱)、东亚大槽加深(减弱)、蒙古高压增强(减弱),东亚局地Hadley环流增强(减弱),冷空气南侵增强(减弱),孟加拉湾水汽入侵减弱(西太平洋水汽入侵增强),不利(有利)于湿冷天气的产生。(3)平流层过程在SOD与湿冷天气联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1-2月SOD增强(减弱),对应了平流层中下层(30-70 h Pa,以50 h Pa为主)热带纬向风准两年振荡(记为QBO50)向西风(东风)位相发展;QBO50西风(东风)位相与SOD增强(减弱),都与北半球高纬平流层行星波下传的增强(减弱)相对应。当QBO50向西风(东风)位相发展时,北极极涡加深(减弱),南支槽加深(减弱),蒙古高压增强(减弱),有利(不利)于中国南方湿冷天气的产生。因此,QBO50在SOD影响中国南方湿冷天气过程中,起到了调制作用。(4)南极海冰偶极子模态(ADP)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9-10月AAO信号影响威德尔海与阿蒙森海-罗斯海ADP海冰异常,该异常跨季节持续并影响后期湿冷天气。AAO对ADP的激发独立于SOD,冬季1-2月大气环流对同期ADP的响应在南大洋上呈明显的波列结构。其中一支波列源于东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向北传播,抵达热带北大西洋,引起异常对流降水,影响大西洋-南美热带辐合带(ITCZ)对流降水的变化;另一支波列同样源自ADP区域,但沿着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向东向北传播,从而影响西太平洋ITCZ。ITCZ的异常变化进一步通过罗斯贝波频散影响东亚环流。当ADP增强(减弱)时,大西洋-南美ITCZ降水正(负)异常,西太平洋ITCZ降水负(正)异常,华东-西太平洋位势负(正)异常,东亚大槽减弱(加深),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对中国南方的入侵显著减弱(增强),不利(有利)于湿冷天气的产生。(5)ADP也能引发平流层极涡的异常响应,并通过上传行星波的频散与平流层中层(30 h Pa)的QBO(记为QBO30)建立关联。QBO30通过影响大西洋上空深层对流,调节东亚冬季风与副热带急流的强度,进一步调制ADP对中国南方湿冷天气的影响。当QBO30处于西风位相、ADP增强(减弱)时,乌拉尔阻塞减弱(增强),南支槽减弱(加深),蒙古高压减弱(增强),不利(有利)于中国南方湿冷天气的产生;而当QBO30处于东风位相时,ADP与东亚冬季风之间的联系不显著,中国南方湿冷天气对ADP变化的响应不显著。即QBO30处于西风位相时,ADP对中国南方湿冷天气的影响更显著。
其他文献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平湖组普遍发育多样化的潮河联控沉积体系。基于覆盖研究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岩心以及锆石测年等资料,本文在研究西部斜坡带盆地结构、地层格架、物源差异供给、相对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控制的沉积反馈机制下,明确潮河联控沉积特征、发育模式及其分布规律,为陆架边缘海陆过渡带潮河联控沉积体系研究提供实例借鉴,并为西部斜坡带有利储层预测提供可靠指导。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如下:(1)划分和
学位
据自然资源部网站资料显示,仅1969年至2022年期间,由于爆破振动诱发的大型滑坡多达60余处,其中露天转地下开采导致的滑坡占比就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随着深凹露天矿的不断开采,露天边坡不断加高、加陡,其稳定性不断降低,采矿成本也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矿山必将在超高陡边坡条件下转入地下开采,而经历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含顺层断层岩质边坡,在多次的爆破动力和开采活动扰动下,其应力状态更为复杂,特别是露天转崩落法
学位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和勘探技术的提高,勘探重点已从构造油气藏转向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因此对于小尺度储层的精细描述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采集技术能够获得包含多波信息的矢量地震数据,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能够提供高波数的多波的像,为估计和评价油气藏储层的岩石物理特性提供更多的约束。宽频、宽方位和高密度的采集技术为开展弹性波多波成像提供了基础,但针对观测系统的矢量波的照明
学位
报纸
南海位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交汇处,是新生代由华南陆缘裂解形成的边缘海。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中段,裂后期演化受南海及周缘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影响。通过调研世界范围内被动陆缘盆地裂后期演化过程发现几乎所有被动陆缘盆地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且发育机制复杂多样,主要与盆地本身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周缘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珠江口盆地裂后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作
学位
随着地下水资源开发、地下水人工回灌、地下水-地表水水源置换等需求不断增加,对含水层水量水质尤其是承压含水层中水资源保障和地下水保护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目前,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准确获取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是进行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前提。抽水试验是准确获取水文地质参数,且对地下水进行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其操作简便且具有明确规范而被广泛应用于地质
学位
针对以2,4-二氯过氧苯甲酰(DCBP)作硫化体系的热空气硫化硅橡胶,分析了其压缩永久变形较大的产生机理,研究了添加吸羟剂及碱金属氧化物后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DCBP热分解副产物导致胶料酸性过强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适当地加入碱金属氧化物和吸羟剂可改善此类橡胶的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其中加入碱金属氧化物的效果较为明显。
期刊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以及化石燃料对环境的污染和自身储量的枯竭,使得人们对新型可替代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锂硫电池因具有髙理论容量(1675 m Ah g-1)、高能量密度(2600 Wh kg-1)以及活性物质硫的环境友好、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储能系统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其商业化进程依旧被诸多因素困扰,主要表现为硫电极-隔膜界面的弱电子、离子导电性,多硫化锂的溶
学位
经筋辨证作为指导治疗经筋病的方法,是针灸学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对于经筋病的治疗常因缺乏整体观的思想指引、系统性的辨证思维以及完备化的证素采集导致诊疗体系不够全面。通过梳理经筋整体观的渊源,从辨病位、辨病因、辨病性和辨病势4个方面阐述经筋病的辨证框架,并提出构建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思想、证素研究为共性方法、循证医学为理论依据的经筋辨证体系,丰富了经筋理论的辨证思路和诊病思维。
期刊
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范围广、资源量大、清洁低碳,是一种潜在的战略性能源。相比其他国家,我国海域水合物资源丰富,但储层大部分属于粒径更细的粉砂质甚至泥质地层,胶结疏松、成岩性差、易出砂。特别是水合物储层深度分解后,开采过程中泥砂产出很可能更加严重,且难以预防。目前我国已成功在南海进行了两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尽管上述试采过程中水合物储层出砂不是很严重,但从长期稳产高产目标来看,防砂与提产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