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杜恩(1572-1631)接受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影响,也反过来影响了布朗宁、艾略特等诗人,批评家对其有褒有贬,使得他在文学史上起起伏伏。二十世纪初,新批评主义者对他重新加以认可。其诗中必然有独树一帜革新性的东西,才能使他在沉寂了十八、十九世纪之后重振诗名。
本文第一部分属于介绍部分,简单地将杜恩的成长、教育、婚姻背景做一分析,因为他本人的经历正是他诗歌内容的灵感来源。
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历史上及当今文学批评者对杜恩诗歌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介绍了对约翰·杜恩的研究所涉及的方面、关于爱情主题的专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杜恩爱情主题的研究多数着眼于其现实主义或者理想主义某个方面,缺少对诗人爱情诗主题的整体性研究。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其诗歌文本进行分析,总结出他的爱情诗随着诗人个人的成长与思想的成熟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三个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爱情观。本文对杜恩爱情主题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将杜恩及他的爱情诗放在一个时空变化中加以欣赏和研究。
正文共分三大章,第二至四章探讨了杜恩的爱情主题。
为了把握杜恩的爱情主题以及艺术魅力,本文采用新批评主义文本分析的主张,对其爱情诗文本进行综观分析,试图从他错综复杂的感情和巧妙耗时的表现手法的迷网中找出一丝头绪。诗行中有对爱情的怀疑和对女性不忠的讽刺,也有对性爱的肯定和对爱情的感悟、对爱人的深情。杜恩仿佛尝遍了爱情果园里的所有果子,爱情哲学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杜恩与其他爱情诗人有明显的不同,他的诗歌是革命的,开拓了玄学派诗歌的写作风格。他的革新性就在于在本应抒发强烈感情的爱情诗中,他能够运用巧智和思辨,利用聪明的奇喻,描写心灵的感受,通过充满哲理的分析和说理表达强烈的激情。但是总的来说,他的爱情诗是建立在强烈真切的感情之上的,不然就算他的手法再新奇,思想再革命,说理再机智,也不会激发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所以他的新颖之处在于他能把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二者达到和谐统一。他认为理性的思辨和矛盾不会抑制感情表达,而恰恰能更好地表现真情。
杜恩的爱情观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感情的成长不断变化的,从偏激到成熟,从稚嫩到深刻,在其写作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本文所要做的就是对其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爱情诗进行客观分析,以抓住杜恩多变的爱情观。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杜恩早年对爱情怀有的讽刺而愤世嫉俗的态度,对女性报以不屑、嘲笑的意味。这一时期他所描写的所谓爱情诗其实大多都是些艳情诗,反映了杜恩初期的心态与爱情观。本文将对这些方面加以分析研究。
第三章,杜恩人生中期爱情观显示出现实主义倾向,他对灵与肉的关系作了客观分析,认为肉体之爱是灵魂之爱的基础,对肉体之爱做了肯定,并追求灵与肉的统一。
第四章,杜恩后期的爱情诗,更多地显示出理想主义的色彩。爱情观发生转变,这与他本人的经历紧密相关。从对爱情的不懈和玩世不恭的形象化身成为一个完美忠贞的爱人,爱情对他来说已是神圣之物不可亵渎,他追求相互忠诚、心灵相通的完美爱情,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这其中有他内心灵魂的挣扎和对感情的顿悟。杜恩爱情主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因在于他本人的经历与个性都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在这一章中,还将就他的恒变特点作一分析。
没有杜恩独具一格的写作手法,他的爱情诗就不会有与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诗歌不同的效果。所以在对其革新性爱情诗的分析中不能不对其表现手法加以推敲,找出这些手法对爱情主题表现的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在这三章正文中也有对杜恩的意象、奇喻和反讽等写作手法的分析。
最后一部分总结约翰·杜恩爱情诗主题上存在前中后期的变化。说明杜恩本人的个性与诗歌创作中都存在一种恒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