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2+对IC碱基对质子转移的影响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is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了B3LYP/6-311++G**的方法以及高斯09程序研究了金属阳离子Cu+/2+对IC碱基对的质子转移过程的影响。把金属阳离子Cu+/2+加在IC碱基对的不同位置,可以得到三种稳定的结构:Cu+/2+IN4-C、Cu+/2+IN11-C以及Cu+/2+I-CO12。气相下,对各个质子转移过程中的过渡态以及生成物结构都进行优化,采用同样的方法对水溶液中的结构进行单点能计算,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溶剂中加入金属离子后碱基对的质子转移反应。  气相下,把Cu+加在次黄嘌呤的N4或N11位置时,均发生H+沿路径1移动的单质子转移;而将Cu+加在胞嘧啶的O12位置时,则发生了协同双质子转移,其中结构Cu+IN11-C的单质子转移反应最容易发生。在水溶液中,三种结构的质子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差距减小,势垒增大,加大了质子转移反应的难度。  气相环境下,当Cu2+依附在次黄嘌呤的N4与N11位置时,均发生了分步双质子转移,转移路径也相同:H9先沿着氢键N8-H9…N10从次黄嘌呤的N8移动到胞嘧啶的N10,H8再沿着氢键N7-H8…O7从胞嘧啶的N7位置向次黄嘌呤的O7位置移动。结构Cu2+IN4-C与结构Cu2+IN11-C相似,第一步单质子转移很容易发生,但是都不利于第二步单质子转移的发生。Cu2+依附在胞嘧啶的O12位置时,发生了两种不同路径的单质子转移,其中路径1更容易发生。在水溶液中,结构Cu2+IN11-C不能发生质子转移反应,结构Cu2+IN4-C质子转移过程中的势垒减小,但第二步质子转移仍然不易发生;结构Cu2+I-CO12的沿路径2进行的质子转移也不能发生,沿路径1进行的质子转移则变得更为容易。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农民担心“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制度难以持久。为了巩固学教成果,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常抓不懈
十八世纪是中西美术交流比较频繁的时期,尤其是宫廷艺术。随着中国传统肖像画自身的发展以及西方绘画的影响,清宫廷肖像画形成了较明显的新风貌,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比较有代表
在新媒体时代,报纸行业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无论是生产技术、组织结构还是报道内容、版面设计,都与以往的报纸有着巨大的差别。报纸想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与其他媒介整合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电子与固体中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许多材料分析工具(扫描电子显微学、表面电子能谱学、电子探针微分析等)的物理基础(第一章)。根据固体/表面中的电子散射理论和Monte Carlo模拟
量子信息科学是由量子力学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近二十年来,量子信息科学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构建出绝对安全的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密集编码、
电离层垂直探测是一项用高频无线电波从地面对电离层进行日常观测的常规技术。对电离层的观测、研究可为人类空间活动提供重要的信息。目前电离层测高仪均由国外生产,无自主
大气波导可以使电磁波陷获在波导层结内实现超视距传播,将影响在其中传播的无线电信号。对于通信电路,它使系统间的相互干扰问题变得复杂;对于探测系统,大气波导可增大雷达测
三价稀土离子的能级结构非常丰富,稀土掺杂光学材料在激光器、光学温度传感器、光存储和光信息处理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中,用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了单掺钕、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