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了B3LYP/6-311++G**的方法以及高斯09程序研究了金属阳离子Cu+/2+对IC碱基对的质子转移过程的影响。把金属阳离子Cu+/2+加在IC碱基对的不同位置,可以得到三种稳定的结构:Cu+/2+IN4-C、Cu+/2+IN11-C以及Cu+/2+I-CO12。气相下,对各个质子转移过程中的过渡态以及生成物结构都进行优化,采用同样的方法对水溶液中的结构进行单点能计算,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溶剂中加入金属离子后碱基对的质子转移反应。 气相下,把Cu+加在次黄嘌呤的N4或N11位置时,均发生H+沿路径1移动的单质子转移;而将Cu+加在胞嘧啶的O12位置时,则发生了协同双质子转移,其中结构Cu+IN11-C的单质子转移反应最容易发生。在水溶液中,三种结构的质子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差距减小,势垒增大,加大了质子转移反应的难度。 气相环境下,当Cu2+依附在次黄嘌呤的N4与N11位置时,均发生了分步双质子转移,转移路径也相同:H9先沿着氢键N8-H9…N10从次黄嘌呤的N8移动到胞嘧啶的N10,H8再沿着氢键N7-H8…O7从胞嘧啶的N7位置向次黄嘌呤的O7位置移动。结构Cu2+IN4-C与结构Cu2+IN11-C相似,第一步单质子转移很容易发生,但是都不利于第二步单质子转移的发生。Cu2+依附在胞嘧啶的O12位置时,发生了两种不同路径的单质子转移,其中路径1更容易发生。在水溶液中,结构Cu2+IN11-C不能发生质子转移反应,结构Cu2+IN4-C质子转移过程中的势垒减小,但第二步质子转移仍然不易发生;结构Cu2+I-CO12的沿路径2进行的质子转移也不能发生,沿路径1进行的质子转移则变得更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