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洛丽塔》中的死亡主题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55年出版至今,《洛丽塔》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而又争议不断的话题。一些评论家严厉批判这是一部有悖伦理道德的色情小说;而另一些人则对小说所展现的艺术魅力赞叹不绝。这两类对立的观点间持续的争论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美学、心理学、哲学甚至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对这部小说进行深入的探究。时至今日,《洛丽塔》已经被公认为一部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整体把握作品的基础上,本论文将分为三个章节,重点研究书中的死亡主题,挖掘死亡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内在因素。第一章主要集中论述书中大量死亡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得出“唯我主义者亨伯特潜意识中的死亡本能反映到他的主观意识世界造成其中人物大量死亡”这一结论。正是由于亨伯特的唯我主义思想,使得他把周围的客观世界看作自己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本文通过证明亨伯特潜意识中具有强烈的死亡本能,归结出这一本能不可避免地作用于其主观世界从而引起其中人物的死亡。之后,文章将具体分析死亡在本书中所起到的两大主要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死亡与美和爱交织在一起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狂喜。此处死亡被主人公看作是美人及其爱情的最完美结局。而在本书中,除了带给读者美的享受,死亡还使得美丽与爱情成为永恒。提及永恒,第三章将主要论证,在主人公亨伯特看来,死亡是打破时间禁锢、获得绝对自由的唯一途径。亨伯特是自由主义者,他所向往的是一种摆脱一切束缚的绝对意义的自由。为了这一目标,他置一切法律、道德准则于不顾,但最终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挣脱时间这一无形的枷锁。只有通过死亡,人们才能摆脱时间的控制,从而获得完全的自由。  综上所述,本论文将对《洛丽塔》中的死亡主题进行全面剖析,探寻死亡产生的原因,论证死亡对于激发审美狂喜以及获得绝对自由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本人也希望由此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不同以往的独特视角来欣赏弗拉狄米尔·纳博科夫这一代表作。众所周知,纳博科夫在美国二战后的当代文坛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而他的作品则对他之后的约翰·巴思以及托马斯·品钦这些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说作者的一个朋友跳槽到了一家新公司,竟然是因为新公司的卫生间比原公司的好,而且公司会为每一个员工配上几盆精致的盆栽.这个跳槽理由也许会让一些人觉
天气冷了,年关近了,大街上的过节气氛也越来越浓了,空气中掺杂着煮肉和鞭炮的混和味道,闻起来越发撩拔人的情绪.这几天二子不放心,工人全都像热锅上的蚂蚁,魂不守舍,干起活来
走近他们,聆听他们工地上或细碎或难忘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心情怎样因执着而坚固,他们,是201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彦国曾担任中建二局三公司项目工长、项目总工、
期刊
19世纪末的美国久静思动,暗涛汹涌。处于世纪之交的女性开始为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而奋起抗争。她们,尤其是女性作家们为争取平等与自由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及艰辛。凯特·肖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2001年4-6月全国部分地区主要家用电器产品销售量$国家信息中心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
木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木雕流派,就按区域来分,如东阳木雕、北京宫灯、台湾木雕等十几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雕艺术在我国雕刻发展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inism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the help of Luise von Flotows Translation and Gender. It b
为了研究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与奇异分析技术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来剔除不利温变影响,以1座能代表中小跨桥梁性能的基准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为例,分析温变和多级损伤对结构频率的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