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1调控血管新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及其机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1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公告,截止到2004年,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别位列全球死亡人数的前两位,共占死亡人数的21.9%,并且预计到203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26.3%。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的第一位杀手。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都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而导致动脉梗阻或狭窄,并且大部分人没有前驱症状,现有的诊断技术难以在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前检测出来。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而70%-80%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继发于斑块破裂,易损斑块是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直接原因。因此,深入研究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对降低AS疾病的致残、致死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研究报道斑块破裂主要发生在斑块近心端的高切应力区域,但是其机理一直没能阐明。而斑块内血管新生,特别是未成熟的新生血管(未形成完整稳定的中膜和外膜)可能是引发斑块内出血导致易损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切应力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不仅是AS易损斑块形成的重要刺激因素,也是血管新生的重要调节因素,如能阐明狭窄血管近心端的高切应力通过刺激内皮细胞血管新生进而引起易损斑块形成及其分子机制,特别是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Id1)信号通路参与血管新生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能为AS易损斑块的成因理论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能为易损斑块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用血管外周套环在兔左颈总动脉上构建狭窄模型,并使用血流量计测量血流量并计算狭窄血管近心端和远心端的切应力。在此基础上给兔子饲喂高脂饲料(1%胆固醇和5%猪油),进而研究斑块的组成、血管新生种类、数量以及切应力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和Id1表达和分布的调控。并进一步通过构建Id1过表达和干扰稳定细胞株来研究Id1调控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构建兔左颈动脉狭窄模型,右侧颈动脉进行假手术对照,用血流量测量计算显示狭窄血管近心端为高切应力区域,而狭窄血管远心端为低切应力区域。在普通饮食条件下,仅缩窄性套环模型不会引起易损斑块的形成,高切应力和低切应力区域引起的内膜增生基本一致。但高脂饮食情况下,左颈动脉狭窄血管近心端易发生易损斑块,远心端仅引起内膜增生。而右侧对照血管,虽然也暴露在于高脂条件下,但仅有极其轻微的内膜增生。与低切应力区域相比,高切应力区域斑块内出血显著增加(83%比17%,p<0.01),胶原含量下降(10.6%±0.5%比33.1%±1.2%,p<0.01),高切应力区域平滑肌细胞凋亡增加(7.03±2.22比1.87±0.49,p<0.05)。有意思的是,与低切应力区域相比,高切应力虽然诱导易损斑块形成,但内皮层完整并且功能正常,具有高的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1570.33±345.54比172.98±49.89,p<0.01)。   2.通过对兔子狭窄血管远心端组织进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研究显示,与远心端低切应力区域相比,狭窄血管近心端高切应力区域有大量的新生血管(20±3n/mm2比4±1n/mm2,p<0.01),并且对新生血管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高切应力区域易损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主要为外膜不完整、内皮细胞有凋亡趋势、管腔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易泄漏微血管。为了进一步证明高脂饮食条件下,高切应力区域有更多的血管新生,我们通过动脉环血管生成模型研究,在高脂饮食情况下,左颈动脉狭窄血管近心端的血管新生能力最强,其次为狭窄血管远心端,都比同一大鼠右侧未狭窄血管的血管新生能力要强。以上结果显示高切应力和脂蛋白可能都是血管新生的重要调控因素。   3.通过体外构建流动腔系统来研究切应力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以及Id1蛋白的表达和分布调控。结果显示高切应力促进Id1蛋白的表达和出核,同时促进血管新生。另外,我们也研究了oxLDL对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调控以及Id1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显示低浓度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促进血管新生和Id1蛋白的表达和出核,而当Id1蛋白出核被抑制后,oxLDL促进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能力明显得到抑制。   4.在发现Id1蛋白是高切应力和低浓度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调控血管新生重要蛋白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构建Id1过表达和干扰载体来研究Id1调控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上调脐静脉内皮细胞Id1的表达激活内皮细胞整合素β1的表达,并促进细胞的粘附和铺展;相反,抑制细胞内Id1的表达抑制了整合素β1的表达,并且抑制内皮细胞粘附、铺展以及血管新生等。通过使用整合素β1抗体发现Id1调控内皮细胞的粘附、铺展和血管新生受整合素β1的调控。此外,我们进一步分析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上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Id1的表达后,内皮细胞的骨架形成能力和细胞收缩能力均增强,而干扰Id1后完全抑制了胞浆内细胞骨架的形成,并且通过使用Rho激酶抑制剂Y27632能够抑制Id1过表达增强的细胞骨架和血管新生。   5.Id1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和整合素β1的表达,但是Id1调控整合素β1表达的机制还没有被阐明。过表达Id1促进细胞迁移和整合素β1的表达,但是抑制整合素β1阻断细胞的迁移,Id1过表达引起的细胞迁移也可以被整合素β1抗体抑制,这暗示Id1促进细胞迁移是通过调控整合素β1来实现的。Id1抑制p53表达,并抑制p53入核。为了证实p53确实能调控整合素β1的表达,我们使用p53特异性的功能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对p53本身的表达和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而PFT-α可以逆转Id1敲除所抑制的内皮细胞迁移和整合素β1的表达。从而证实Id1-p53信号通路通过调控整合素β1的表达介导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新生。   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工作我们阐明了切应力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调控血管新生的调控过程,可能为斑块破裂发生在斑块侵入内腔后引起的斑块内狭窄近心端的高切应力区域提供证据。我们的结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发生在高切应力区域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性血管新生提供新的靶点。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封装器件功率的不断增大,其冷却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冲击射流作为一种独特的流动方式,具有比常规流动强得多的换热能力,是解决高密度芯片散热问题的颇具潜力
节能和环保是内燃机发展的主题.稀薄燃烧技术由于其能够很好地改善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而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而如何有效地降低稀燃条件下氮氧化物NOx排放已成为制
火灾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消防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都在致力于研究和发展新的消防技术。因此,学界一直致力于研究一种新
血液成分无创检测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首先对对现有无创检测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认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更具技术优势。现有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可
首先通过对工业炉燃烧过程的热工分析和计算,论述了富氧助燃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对比分析了当今工业制氧领域常用的几种制氧方法后,确定了本文研制的富氧发生装置所采用的
2009年4月,全球经济开始出现一些稳定的征兆,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大幅下滑的势头开始放缓。国际金融市场也因此出现了一些稳定的迹象,国债下跌,信用产品回暖,股市上涨。 In Apr
离心泵作为一种重要的输运工具,已经在国民经济中的各部门受到的广泛应用,也对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在较长时期内的持续存在,因此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水泵,绝大部分在固液两相湍流中运行,因此泥沙对泵的磨损不可避免。含沙水流对过流部件的磨损破坏,造成水泵检修工作量增加、大修周期急剧缩短、工期时间增长、备品备件的数目不断增多、运行可靠性降低。固液两
本课题来源于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资助的研究项目——大型旋转机械振动故障的融合信息熵定量特征研究(50105004)。首先,本文阐明了研究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技术的意义,介绍了信息融合的概念,回顾了火电机组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方法的发展状况,特别提到了融合定量诊断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接着介绍了信息熵的基本概念,并详细描述了旋转机械振动信号在时域的奇异谱熵、频域的功率谱熵、时-频域的小波空间特征谱熵和小波
本课题研究低温液体与水直接接触所发生的流动与相际传热传质现象。低温液体喷入水中为浮力射流,但由于这一过程中低温液体产生液一气相变,浮升力的突变和气相的可缩性大大增加
以某90t/h链条炉为研究对象,根据链条炉的实测数据,并结合链条炉炉排的经典分布,得到烟气沿炉排长度方向的温度分度、速度分布以及组分分布。然后采用UDF编程以此作为炉膛内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