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民族化审美元素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ong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歌剧发展至今,在世界艺术领域里已经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源于几代艺术家们不懈地努力,当然,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也离不开社会背景。中国的歌剧最早是从西方传入的,由于地理因素,民族与美学分离,并不统一。因此,我们的前辈们继续去西方学习先进的艺术与文化,也许一开始并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但也没有盲目地模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歌剧将其与中国传统戏剧相结合,也就是这个时期,中国歌剧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元素。1949年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的时候,艺术作为思想自由体的主要表现之一,被更多的允许自由创作,直至发展至今,已经脱离中国传统戏剧往民族化发展,无论是从素材创作、音乐还是舞台人物,完全展现了民族化的印记。中国歌剧民族化有一个历史演绎过程,因此,本研究以史学的角度切入,从西学东渐、五四运动背景下概括萌芽期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成因,从不同地区的作者和代表作品分析中国歌剧民族话的演变与发展,并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歌剧民族化的具体实践,从作品唱段中的民族化体现与融合前苏联俄国的戏剧家斯坦尼的理论体系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成熟,最后认为民族歌剧的审美元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从中提取中国民族歌剧审美元素具体有舞台表演美、创作美、人物美这几种重要的审美元素。这样看来,在研究中国歌剧民族化审美元素的同时,对中国歌剧民族化的历史脉络也有了一定的梳理,并将这些作为中国歌剧民族化的背景,可谓相辅相成。本文的第二章阐述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概念,概括出中国歌剧民族化的演变与发展,然后引出西洋歌剧传入的特征及中西歌剧的关联性。第三章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歌剧民族化的具体实践,从素材内容的民族化与具有时代特征的选题表现进行了梳理。第四章从民族歌剧代表作品和唱段中的民族化体现到与西洋歌剧的融合,简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成熟。第五章将重点介绍从历史演变过程中总结出的民族歌剧的舞台表演、音乐创作、人物等审美元素。结语部分概括出对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思考,首先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其次,题材的创作要具有真实性、多样性。最后要加强国际性合作,注重消费市场的平衡。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史与论的有机结合,相关理论观点的建立基于大量文献调查基础上的总结、归纳和推导。
其他文献
受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正面临严峻的考验,部分课堂陷入了困境,这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效果。本文结合《牛津英语》教材,从教
缸体毛刺刷光机是用于电冰箱压缩机缸体各个孔口及缸盖安装面刷光去毛刺的全自动化设备。它采用PLC控制和气动驱动 ,生产效率高、运行稳定可靠、使用效果超过进口设备水平 ,
以"相当因果关系说"为基础的"关联相当性说"是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根据的实质性交代,而由"关联相当性说"升华而来的"一体化说"则是对原因自由行为的可罚性根据的结构性诠释。"一体化说"
作为政党灵魂的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目标、政党的吸引力、政党对支持者的动员以及政党间区别的重要体现,政党的意识形态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世界各
“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女人的两个称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个性、激情与贤妻良母。这两个角色都由她一人扮演。在她内心及外在表现上都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但
本文译自莫斯科大学出版社一九八0年出版的尼科尔斯卡娅的《田汉和二十世纪中国戏剧》一书,包括该书的《序言》和《结论》,标题为译者所加。《田汉和二十世纪中国戏剧》一书,
文章以题中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考虑到今后的人口政策的调整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等因素,利用动态的人口预测方法对我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进行了预测,将总和生育率(TF
随着全球变暖,恶劣的环境等问题的日益加剧,节能减排逐渐演变为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作为当今世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排放国,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
英国诺维奇东安格利亚大学研究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吃柑橘类水果,可以明显降低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吃足够量橙子和西柚的妇女与不常吃柑橘类的妇女相比,可以降低中风几率。1一天
标记基因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遗传转化中的关键作用是区分转化和非转化的细胞,以筛选并鉴定出转化的细胞、组织和转基因植株。目前,已报道的标记基因种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