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探讨弓状纤维束(AF)与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生、类型以及恢复之间的相关性,从大脑白质纤维结构的层面探讨卒中后失语症的脑机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优势侧AF与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生和类型的相关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22例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行语言功能评估、常规MRI和DWI、DTI检查。依据语言功能评估结果按照Benson失语症分类法对所有患者的失语类型进行分类,依据DTI的检查结果判定患者优势侧AF的损伤部位并测定AF损伤部位及对侧对称部位的FA值和ADC值,进行双侧比较,观察分析优势侧AF的损伤与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生和类型的相关性;(二)双侧AF与卒中后失语症恢复的相关性研究:从22例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中选取9例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评估和DTI随访复查,复查间隔时间1~5个月。观察分析9例患者语言功能的改变情况和双侧AF结构形态的改变情况。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22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全部纳入研究。其中Broca失语5例,Wernicke失语5例,传导性失语2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3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2例,完全性失语4例,命名性失语1例。左侧AF全程损伤8例,前部损伤8例,中部损伤0例,后部损伤4例,无损伤2例。22例患者左侧AF损伤部位及其对侧对称部位的FA值和ADC值测定结果表明,左侧AF损伤部位的FA值比对侧对称部位减小,而ADC值则比对侧对称部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失语类型与左侧AF的损伤部位无明确的相关性。(二)9例完成复查患者的语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改善。与首次DTI检查结果相比,9例患者左侧的AF均有结构的改变。其中8例患者的左侧AF表现为修复现象,1例患者的左侧AF表现为退化现象;2例患者右侧AF的致密性有增加现象,其余7例患者的右侧AF无明显的结构改变。9例患者复查时优势侧AF损伤部位的平均FA值比首次检查时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对称部位的平均FA值稍增大而双侧相应部位的平均ADC值比首次检查时减小,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语症的发生可能与优势侧弓状纤维束的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卒中后失语症的类型与优势侧弓状纤维束的损伤部位无明确的相关性;在卒中后失语症的恢复过程中,受损的弓状纤维束会普遍发生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修复现象。这种改变可能是失语症恢复的脑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