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文学”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ridzmhuiyo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闯关东”作为中国东北地区一种特有的人口迁徙活动,构成了中国近代移民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潮。而且这一移民潮在迁徙语境、迁徙方式和迁徙功效等方面主导了中国近代移民史的典型面相,对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应该看到,“闯关东”并非是中国近代东北历史上的突发现象和偶然事件,其生成和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过程:从1651年到1949年,历经了清朝顺治年间的招垦,康熙乾隆时期的封禁,咸丰光绪时期的解禁,以及民国初期的“大移民”和伪满洲国时期“抓劳工”等多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与发展过程。“闯关东”大潮横跨300多年的历史时间和多种社会阶段,先后有3000多万来自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民众因战争纷扰、匪患肆虐、灾害频发、赋税盘剥等原因背井离乡,冲破“柳条边”,奔赴东北开疆扩土,投身耕作、挖参、淘金、放排、经商、采矿等行当,最终构成了“闯关东”这一宏大的历史移民浪潮和庞大的“闯关东”群体。“闯关东”不仅仅是一次单向度的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人口大挪移,更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上的多向度的重构和再生。东北的农业、工业、商业和军事的崛起,都与“闯关东”大潮息息相关,这不仅改变了中国东北及周边国家地区的人口与族群的规模和结构,而且重新划定和确认了东北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位置。尤为重要的是,经过文化交融和发展,“闯关东”已经从外在的人口迁移逐渐演化为内在的精神根基,九死一生“闯关东”所衍生出来的蛮野力量、英雄气质、冒险精神、侠义品格、暴力崇拜和乐观态度等一系列文化性格,构成了东北文化和东北人独特的内在气韵和性格品行,进而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闯关东精神”。这种思想性格不仅改变了历史上东北社会的进程,而且深深的影响了当下东北社会的发展和态势。“闯关东”作为一种独特而典型的东北文化的表意系统,早已经成为了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公共研究场域和被普遍认同的概念,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以“闯关东”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数量可观,据笔者初步统计,相关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和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有200余篇。与此相对的是,除了作为“闯关东文学”萌生阶段的“流人文学”多有研究之外,中国文学研究界对“闯关东”题材作品的关注则比较薄弱,甚至连“闯关东文学”这一可能与“大墙文学”、“北大荒文学”等相提并论的概念都没有正式出现,叙述这一浩大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文学创作似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尘封在厚重的历史棺椁中。新世纪以来,随着电视剧《闯关东》三部曲的热播,“闯关东文学”现象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被重新激活,以“闯关东”作为写作背景和主体内容的小说、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散文、诗歌及民间故事被重新打捞和翻检,“闯关东文学”成为新世纪文学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热潮。同时,“闯关东文学”的兴起也是与国家第三次振兴东北的宏观规划和部署分不开的。东北经济的滑坡亟待“闯关东精神”的注入和支撑,而“闯关东文学”作为“闯关东精神”的文学表述,对东北民众理解“闯关东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以文学视域解读“闯关东”作品,研究“闯关东文学”所展现的民族迁徙史和民族生存史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冲突与交融下东北人性格变迁,探析“闯关东精神”的复杂意蕴与内涵,助推人文与经济共同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何为“闯关东文学”?这是一个首先必须厘清的文学史新概念。与相对清晰的“闯关东”概念本身不同,“闯关东文学”是一个比较模糊和笼统的概念。具体说来,包括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两个层次。就狭义概念来说,就是指以描写“闯关东”历史、讲述“闯关东”故事、叙事作品中以具有“闯关东”经历的人物为主角、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而就广义概念来说,是指具有某些“闯关东”历史元素的文学作品,这些元素可以是一个人物的经历,也可以是“闯关东”的一段情节或者背景。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以狭义概念的”闯关东文学”为主,在涉及历史演变的描述中,则对广义概念的“闯关东文学”有所涉及。需要指出的是,就“闯关东”历史事件本身本文所限定的时间终点是1949年。虽说此后仍有政府组织的集体性“支边”以及个体性的“盲流”行为,则与过去的“闯关东”性质有了明显的不同。因此对于以此时段“闯关东”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创作暂不涉及,而且这类作品也十分稀少。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前内地民众“闯关东”故事为写作背景和主体内容的文学作品为核心研究对象,并选择“闯关东文学”的时间史、叙事史、精神史、实践史四个分析路径:第一,对“闯关东文学”的整体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勾勒出“闯关东文学”的起源、发生、演进和变迁的路线图,构建“闯关东文学”的时间史,进而在理论上确立“闯关东文学”的内涵和外延,阐述什么是“闯关东文学”的问题;第二,对“闯关东文学”在主题设定、语言修辞、叙事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审美特异性进行提纯,构建“闯关东文学”的叙事史,阐释“闯关东文学”如何叙述的问题;第三,对“闯关东文学”渗透和蕴含独特的精神话语进行分析,并对这种精神话语进行重新辨识和剥离,构建“闯关东文学”的精神史,阐释“闯关东文学”体现出何种精神话语的问题;第四,对“闯关东文学”所展现出来的精神话语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分析,构建“闯关东文学”的实践史,阐释“闯关东文学”的当代性问题。“闯关东文学”有着十分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时间框架,“闯关东文学”与“闯关东”移民现象同步发展,并延伸至今,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朝初年到清末时期(1651年至1911年),为“闯关东文学”的最初发生期。就整个东北文学史来看,这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以被清廷流放的“罪臣”和“文人”所写的诗文为主,被称之为“流人文学”。严格意义说,“流人文学”不属于“闯关东文学”,因为“闯关东文学”中的“闯”的含义本身就是因生活所迫一种大胆、冒险的“主动”行为,而“流人文学”则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被动的进入关东。因此,“流人文学”也就有了与“闯关东文学”不尽相同的作者群体和文学风貌。但是其中对于东北风土民情的描述则与后来的“闯关东文学”有直接的关联。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真正意义的“闯关东文学”是以纪实类作品为主的民间创作,主要记载“闯关东”移民的足迹及关东风情,以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为主。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1911年至1949年),为“闯关东文学”的发展期,这时期的“闯关东文学”以小说为主,内容上,有些作品记述“闯关东”移民在东北的遭遇,有些讲述在抗日战争背景下,“闯关东”移民作为亡国奴的凄惨生活及为保家卫国而奋勇抗争的斗争史。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1949年至1978年),这个时期是“闯关东文学”发展的过渡期,这时期的“闯关东文学”以“忆苦思甜”为主旨的“家史”、“村史”等形式的报告文学为主,其作品普遍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突出鲜明的“阶级斗争”主题,表达的是“闯关东”移民苦难的血泪史。第四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1978年至2000年),为“闯关东文学”的再次发展期。这时期的“闯关东文学”紧跟“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步伐,作品体裁以回忆录、传记和小说为主,兼有散文、诗歌、歌谣等形式,多元化的展现“闯关东”移民的内在情感、个人奋斗史及商号、家族史等内容,从创作和传播过程来看,具有了某些市场运作的因素。第五阶段是新世纪时期(2000至今),为“闯关东文学”的阶段性高潮期。这一时期的“闯关东文学”以长篇小说为主,兼有传记、影视文学和评书等多种形式。“闯关东文学”不仅作品数量增多,而且艺术形式更加多样,艺术质量普遍提高,特别是影视类作品数量剧增,在市场化的系统运作下影响巨大,这一时期的“闯关东文学”在内容上普遍注重表现极端境遇中的人性、人对历史的担当,以及表现“闯关东”这一惊世壮举的文化内涵。其中抗日斗争故事成为许多作品重要的历史内容。“闯关东文学”不仅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闯关东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移民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鲜明而独特,是其它题材的文艺作品所不多见的,这些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使“闯关东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勇敢无畏的拓荒者形象系列中,有农民、淘金客、挖参人和商人等形象,在“闯关东”的过程中,他们面对的是异常凶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他们经常与死亡擦肩而过,然而凶险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对迁徙望而却步,他们坚定而执着,为了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在保守而精于算计的原住民形象系列中,有恶霸和地主等形象,他们为了保障自己既有的利益不断对移民的迁徙制造障碍,与移民发生经济上或是肢体上的冲突,但他们个人的意愿无法阻止历史的进程,在历史的意志面前他们无法抗拒,不是被击溃就是与移民相融合,与移民共享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家园。还有残忍与仗义并置的“胡子”形象系列,东北特殊的生存条件造就了东北胡匪的肆意横行。不过他们人性复杂而又独具特色:一方面穷凶极恶,另一方面又顾念道义,在苦寒苍茫的大地上展现了充满野性的生命活力,也秉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道义的信仰。此外,在“闯关东文学”中,还有与众不同的“闯关东”女性形象系列,这些女性形象果敢而泼辣,她们敢爱敢恨,任劳任怨,既是勤恳的劳动者,也是女中豪杰和巾帼英雄。“闯关东文学”具有奇异而独特的审美追求,“闯关东文学”的创作者经常用虚实相生的笔法演绎曲折而离奇的故事。在叙事中,对史实的描述表达了其对中国文学史传传统的尊重和继承,但在对人物性格和具体情节的处理上,又通过丰富的想象而表现出了非凡的传奇性。此外,“闯关东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粗犷刚健的语言风格和对绮丽壮阔的关东景致的描绘,也都呈现出“闯关东文学”特有的美学风格。“闯关东精神”是近代东北文化的魂魄,也是当下东北振兴与文化重构的精神资源。在不同的时代里,“闯关东精神”作为一种思想与生命力量,生发出了“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等,成为了东北的重要精神源泉。“闯关东”移民与东北本土的各族儿女一起,无惧自然的荒寒与外敌的残暴,在与自然的抗争和与外敌的战斗中形成了顽强的意志、包容的气度与和谐共生的智慧,这些思想品格和气质共同构成了“闯关东精神”的内核。在东北振兴与社会转型的历史节点,重新发掘、探究、继承和发扬“闯关东精神”,对于东北社会与文化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文学文本分析的角度审视和提取“闯关东精神”,旨在对于祖辈的创业历程表达一种尊敬和纪念,对于新一代人的创业精神的一种激发和期待。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本文梳理和总结“闯关东文学”创作,打捞被人淡忘和忽视的这一特殊文学题材,不仅具有文学史的意义和美学价值,而且也可能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一定的效用。同时,通过”闯关东文学”的个案分析,透视和反思其中各类人物复杂的思想意识和矛盾性格,对于东北文化和东北人思想性格的现代转化也是具有形象的启示意义的。
其他文献
<正>我国翻译大师傅雷夫妇于1966年双双自杀死亡。为了不忘记这一对在文革中所表现出"士可杀不可辱"的苦难者,特写此文以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1957年,傅雷以"亲美"、"
会议
大型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难度、建筑复杂度、功能综合性等方面相对于普通工程项目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针对大型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也区别于其他普通项目投资管理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基于职权而实施的行为与其作为普通公民所实施的个人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由此导致的法律后果也不同。对于这一职务行为,即使给刑法所保护社会关系造成了一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其特点为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T波低平或T波假性正常,心电
卫星在阴影区运行时需要蓄电池提供能源,而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密度大、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长的优点逐渐成为多数卫星的选择。卫星蓄电池在外太空工作时,容量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而逐渐下降。针对这种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退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上下边界估计(Lower Upper Bound Estim
目前企业销售人员队伍的高流动现象已经成了困扰管理人员的主要问题,冷静分析其流动的原因并认真思考销售人员的薪酬设计问题一直是管理人员关心的话题,本文结合实际的调查情
擦划痕迹,是作案人持工具破坏客体,在切向力的作用下与被破坏客体发生切划作用,从而在承痕客体上留下工具接触部位凸凹线条状特点的塑性变形。一般没有单一形成擦划痕迹的独
面对当代哲学中以各种名义出现的对于传统认识论愈益强烈的敌意和冲击,迫切需要对传统认识论进行重构,而非解构。苏珊.哈克在批判性地考察基础论和融贯论的基础上,整合出了一
当今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如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蜂拥出现,这些新媒体凭借着信息更新快、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受众广泛、互动性及时等优势而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