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作为耕地补充的重要途径,在维护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的不断减少,耕地质量的下降,粮食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都要求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家底,揭示耕地后备资源的地域性特征,制订切实可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但不同地域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等差异较大,深入分析,揭示其规律性特征,可为耕地保护差别化的政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基于此,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二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深入分析其耕地后备资源结构与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保护分区,可为江苏省实现“保增长、保红线”的“双保”方针和“强富美高”新江苏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也为我国类似地区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保护政策提供理论借鉴。论文以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研究尺度,运用空间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组合系数等方法探讨了耕地后备资源地类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熵权赋值的方法测算了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潜力。计算县域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服务价值,通过测算耕地后备资源开垦前后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系数,获取县域生态敏感度分区特征。在此基础上,划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保护分区,提出差别化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总量分布呈沿海沿湖分布特征,水域周边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均较丰富。地类空间集聚程度差别较大,沙地集聚程度高,仅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运河两岸县,内陆滩涂分布最为均匀,各县均有分布。(2)江苏省内大多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地类集中化程度高,组合类型单一。较多县属于极度集中化。尽管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组合地类是以其他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及盐碱地为主,但内陆滩涂为主要分布地类的县达到了 60%。(3)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敏感度高,48.83%的县敏感程度达到0.8。与区域内陆滩涂分布广有直接原因。(4)研究将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优先开发区、有条件开发区、暂缓开发区及禁止开发区,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了差别化的开发与保护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