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氧化物负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e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发对于推广纯电动汽车和缓解能源危机具意义重大。硅基材料因为具有远高于目前石墨负极的理论容量,是公认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硅较大的体积变化导致电池循环稳定性差,容量衰减严重,极大地阻碍了硅材料的实际应用。而体积变化更小的硅氧化物循环稳定性相对更优,是下一代负极材料最佳的候选。本论文针对硅氧化物材料(SiOx)开展了一系列结构和组分的调控,研究了不同氧含量、硅的大小和存在形态对硅氧化物负极材料电化学特性的影响。采用简单的硅镁合金还原与歧化,制备了碳包覆的硅复合氧化物材料,有效提高了硅氧化物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循环性能,为开发高性能的硅氧化物基负极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硅化钙CaSi2为原料,通过酸剥离与热解法在较低温度下实现了硅氧化物的制备,并通过简单的氧化方法氧化中间体硅氧烯,制备了不同氧含量的硅氧化物。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氧含量的硅氧化物电化学性能差异明显,在硅氧化物的氧化学计量1.3~1.9之间,SiO1.6最为合适,1.5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后可逆比容量保持为450m Ah g-1左右,容量保持率大于85%,表现出最佳的循环稳定性,氧含量更高的硅氧化物虽然具有同样优异的循环性能但因为不可逆反应的增多容量偏低,因此调控合适的氧含量可以有效提升硅氧化物负极的循环性能。(2)以商业SiO块体为原料,通过控制高温歧化反应的条件和顺序,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结构和体相结构的硅氧化物。实验表征发现歧化后的硅氧化物因为颗粒表面SiO2的聚集,阻碍电子和离子的传输,表现出极低的容量。当简单的机械球磨应用于歧化之后可破坏表面的SiO2层,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首次库伦效率有所改善。歧化产生的纳米晶体硅的大小和惰性SiO2的数量决定了材料的电化学特性,实验结果在1000oC 9 h的歧化下,纯硅氧化物发挥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具有1483 m Ah g-1的初始可逆容量和68.1%的首次库伦效率。(3)以硅化镁Mg2Si为还原剂,通过控制SiO还原反应的比例,制备了含镁的Si/SiO复合材料,再通过葡萄糖碳化、高温歧化和化学气相沉积碳包覆,得到双碳修饰的硅复合氧化物。实验结果表明,还原反应和歧化反应带来的大量纳米晶体硅保证了较高的容量和库伦效率,双层碳包覆提供良好的电导率和结构支撑,不到10%的碳含量,首次库伦效率达81.4%,0.5C循环可逆容量接近1000 m Ah g-1,循环200圈容量730 m Ah g-1,容量保持率~75%。说明通过合理的组分和结构调控,可以显著改善硅氧化物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为硅氧化物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幼儿教育越来越受社会重视。幼儿期(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时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事情,那么,怎样去培养呢?首先是要营
在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王宁省长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积极探索建设中央法务区,打造有影响力的法治平台。对福建法律界而言,这是重大利好,更为创新和深
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本课时间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
创新性、持续性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协同性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激励机制、容错机制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品牌化、制度化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法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也是支撑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防范社会风险迸发的重要场域。全周期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管理理念,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补齐社区治理体
邢台市内丘县第四中学是冀南大地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基础条件不高,若坚持单一化,走大文大理发展之路,学校发展的空间势必被挤压得越来越小。然而最近的短短5年时间,内丘四中
近年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两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可逆脱嵌锂离子的负极制备成为锂离子研发的关键所在。目前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已使其比容量达到360-365m Ah/g,非常接近石墨的理论比容量372 m Ah/g,很难再有突破。而具有4200 m Ah/g高理论比容量的半导体硅则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然而硅在循环过程中
丰富的资源、超高的比容量(4200 m Ah/g)和理想的充放电平台使硅材料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储能材料。但硅材料在应用中面临着易团聚、产生巨大积极变化(300%-400%)、结构崩塌而导致性能急剧衰减,低循环稳定性等问题,这限制了硅材料的进一步使用。目前,硅/碳复合材料是提升硅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简单地两相复合使得纳米硅难以均匀、稳定的分散在体系中,其与电解质接触会发生许多副反应,从而
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电力储能系统已被视为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目前,电力储能电池主要以锂电池为主,如何提高锂基储能电池的容量是当下研究的热点。硅作为当前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之一,具有比容量高、工作电压高、原料储量丰富等优点,在锂基储能电池负极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硅基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大,容量衰减快,严重制约其发展及应用。本文通过将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