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仪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们习俗行为的准则。儒家礼仪外在的具体程式虽然繁琐冗杂,且随着时间发展已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但其内在的精神情感并不会消失,它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仍然深深影响着人们。相较于前人名物研究,符号学为礼仪研究展开了一个新视角,符号能指、所指及符号化的原因与过程等成为了研究新思路。《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不仅对礼仪条文进行解读,规范礼仪符号能指,更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礼仪这个符号系统及各符号的象征义,是研究儒家礼仪符号的最佳文本。儒家礼仪是一个完整的象征系统,由各类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和带有象征性的动作等要素组成,每一种要素都有其自身的象征性。本文从符号学出发,结合四重证据法,在总论儒家礼仪符号分类、象征义及象征方法与特点基础上,选取四类礼仪符号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进行个例分析,讨论其能指、所指及产生象征义的原因,还原这些符号在当时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从而为我们具体理解古代礼仪的内涵提供依据。基于此,全文的论述分为两大部分展开:一、总论儒家礼仪符号。在界定相关概念及明确研究对象基础上,本文将儒家礼仪符号分为礼物符号、行为符号、音声符号和时空符号四大类,各类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礼仪符号在事物间的相似性与联系性基础上,以隐喻为主的各类比喻方式进行象征,体现出以仁为核心的敬、让、信、中核心精神和凸显人道德性与社会性、明分辨异、维护等级与追求和谐社会的功能。除象征普遍性特点外,礼仪符号也有着能指优势和二元、三元结构特点。二、四类符号举例分析。在四类符号中,各选取一个代表性符号,即“杖”符号、“式”符号、“后”符号和“朔日”符号进行具体分析。“杖”分为生活用杖与仪式用杖,有各自不同的形制和功能。这些能指特点对杖符号尊老敬老、家庭伦理思维的象征义形成有一定影响。“式”礼的具体动作表现为双手扶在车轼上,弯腰屈身低头。因行礼对象和动作本身特点,式符号具有尊敬、敬畏象征义,有利于社会和谐。“后”称谓有特定的上古发音,其汉字字形又有生育之意。后作为母系社会首领专称,经过君主到君后义的演变,是称谓对象身份、地位的象征,其中也包含着对应身份的德行象征。“朔日”是农历的每月初一,一些特定的仪式在这一天举行。先人时间循环观念和月亮“死则又育”的神话意识使得朔日具有初始重生象征义,而在朔日这天进行的天子颁朔与出现的日食天文现象又将其与政权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符号的使用都或多或少地象征了等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