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七氟醚预处理、后处理和预处理联合后处理三种不同吸入方式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血清肌钙蛋白T和IL-6、IL-8浓度的影响,探讨不同七氟醚处理方法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与炎性反应的关系。方法52例拟行全身麻醉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四组(n=13):对照组(C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1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2组)和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组(S3组)。麻醉前静注长托宁0.05~0.1mg/kg,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和罗库溴铵静注诱导、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静脉连续泵注芬太尼、维库溴铵和咪达唑仑以维持麻醉。C组在整个麻醉手术期间不吸入七氟醚; S1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后连续吸入1%七氟醚,直到主动脉阻断; S2组在主动脉、腔静脉开放后连续吸入1%七氟醚,直到手术结束; S3组麻醉诱导后连续吸入1%七氟醚,直到主动脉阻断后暂停,主动脉、腔静脉开放后再连续吸入1%七氟醚,直到手术结束。术中连续监测ECG、HR、SBP、DBP、MAP、CVP、SpO2、ETCO2及呼末七氟醚浓度(PETsevo),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及电除颤、复跳后发生心律失常情况。并于麻醉后即刻(T0)、主动脉开放后2h(T1)、主动脉开放后6h(T2)、主动脉开放后12h(T3)、主动脉开放后24h(T4)共5个时间点采集动脉血,用于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cTnT)浓度和炎性细胞因子IL-6、IL-8浓度。结果1.四组病人年龄、性别比例、体重、身高、射血分数、ASA分级比例、NYHA分级比例、单双瓣手术类型比例、大小切口手术类型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病人CPB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灌注液类型比例、术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多巴胺、硝普钠使用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1组、S2组、S3组心脏自动复跳率均显著高于C组(p<0.05);S1组、S2组和S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病人血清cTnT浓度基础值(T0)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病人T1、T2、T3、T4各时间点血清cTnT浓度与各自的基础值(T0)相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在T1、T2和T3时点,S1组、S2组、S3组的血清cTnT浓度均显著低于C组(p<0.05);在T4时点,S1组、S3组的血清cTnT浓度均显著低于C组(p<0.05),S2组的血清cTnT浓度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S1组、S2组、S3组的血清cTnT浓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病人血清IL-6浓度基础值(T0)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病人T1、T2、T3、T4各时间点的血清IL-6浓度与各自的基础值(T0)相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S1组、S2组、S3组的血清IL-6浓度均显著低于C组(p<0.05);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S1组、S2组、S3组的血清IL-6浓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四组病人血清IL-8浓度基础值(T0)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病人T1、T2、T3、T4各时间点的血清IL-8浓度与各组基础值(T0)相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但S1组、S2组、S3组的血清IL-8浓度在T4时点回落至基础水平(p>0.05);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S1组、S2组、S3组的血清IL-8浓度均显著低于C组(p<0.05);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S1组、S2组、S3组的血清IL-8浓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C组血清cTnT与IL-6浓度两变量直线相关系数为0.331,假设检验结果P=0.007,说明两者间的相关关系成立,且呈直线正相关性; C组血清cTnT与IL-8浓度两变量直线相关系数为0.292,假设检验结果P=0.018,说明两者间的相关关系成立,且呈直线正相关性。结论1.机械通气期间经呼吸道连续吸入1%的七氟醚预处理、后处理和预处理/后处理联合这三种方式均可有效减少体外循环下成人瓣膜置换手术中特异性肌钙蛋白T的释放,表明三种七氟醚处理方式均能有效减轻因主动脉钳闭、开放所致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2.三种七氟醚处理方式减少肌钙蛋白T释放的作用无明显差异,表明三种方法的心肌保护作用相似。3.三种七氟醚处理方式均能有效的抑制IL-6、IL-8的过度生成和释放,且两者血清浓度与cTnT浓度正相关,提示其心肌保护效应可能与抑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