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合金化准晶增强Mg-Zn-Gd合金制备技术及其组织与性能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ins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合金由于密度低、比强度高等优点,在交通运输、电子3C等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室温下变形能力差和绝对强度低等因素限制了镁合金的广泛应用。Mg-Zn-RE系准晶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镁合金,对镁合金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熔炼了三种不同准晶含量的名义成分分别为Mg-1.5Zn-0.25Gd(at.%)、Mg-3Zn-0.5Gd(at.%)和Mg-6Zn-1Gd(at.%)的镁合金,并对其铸态、一次挤压态、半固态和二次挤压态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半固态+二次挤压工艺使准晶相细小弥散地分布在镁基体中,同时调控基体组织呈双峰组织,以获得低合金含量的高强度准晶增强镁合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常规铸造的方法获得含有准晶相的Mg-6x Zn-x Gd(x=0.25、0.5和1)合金,随后对铸态、一次挤压态和二次挤压态合金进行了组织和力学性能表征。铸态Mg-Zn-Gd合金中第二相主要以层片共准晶(I-phase+α-Mg)的形式存在于晶界处,且随着准晶相含量的增加,铸态合金的晶粒尺寸减小,强度提升但塑性下降。铸态Mg-Zn-Gd合金经一次挤压,层片状共准晶破碎并沿挤压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在基体中,合金的强度和延伸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Mg-Zn-Gd合金经二次挤压后,晶粒和第二相尺寸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合金的强度和延伸率也略有提高。但由于初始态合金中的第二相比较粗大,通过常规挤压方式难以有效地细化第二相。为进一步提高Mg-Zn-Gd合金的综合性能,采用半固态+二次挤压复合工艺对低合金含量的Mg-Zn-Gd合金的组织进行调控。Mg-Zn-Gd合金经过半固态淬火处理可以在晶界处形成纳米层片共准晶(I-phase+α-Mg),Mg-1.5Zn-0.25Gd合金和Mg-3Zn-0.5Gd合金纳米层片厚度分别为80±10 nm和85±14 nm。经过二次挤压,纳米层片共晶破碎成纳米级颗粒状和微米级颗粒状并沿着挤压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同时基体组织呈双峰组织。随着双峰组织的形成和纳米层片共准晶的破碎,Mg-Zn-Gd合金的强度显著提高。Mg-1.5Zn-0.25Gd合金的屈服强度(YS)、极限抗拉强度(UTS)和延伸率(EL)分别为407±0.7 MPa、443±2.1 MPa和11±0.7%。Mg-3Zn-0.5Gd合金的YS、UTS和EL分别为356±0.7 MPa、413±1.4 MPa和12±1.3%。Mg-Zn-Gd合金的YS和UTS显著改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1)细小晶粒提供了晶界增强,未再结晶的晶粒具有很强的基面织构,通过抑制基面滑移而产生显著的增强效果。(2)准晶相的细化和弥散分布在基体中,充分发挥了其弥散强化效果。为研究挤压参数对双峰组织形成和层片共晶细化的影响,对二次挤压的挤压速度、挤压温度和挤压比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挤压速度和挤压温度的增加都会使得合金的再结晶程度增加,挤压比为12.25:1时合金具有较低的再结晶分数。此外,挤压参数对挤压后的第二相形貌也有显著影响,在高温或者摩擦和剧烈变形导致的高温条件下,准晶相的脆性会降低,从而导致塑性变形对层片状共准晶的破碎效果变弱。所以,在低温(≤300℃)、低速(≤1 mm/s)和适中挤压比(12.25:1)工艺下,Mg-1.5Zn-0.25Gd合金可以表现出较好的强度和延伸率组合。
其他文献
学位
无条件文本生成的目的是生成与真实文本一样高质量、多形式的文本,而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训练的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神经语言模型常被用来作为无条件文本生成器。由于AR神经语言模型存在曝光偏差问题,即训练和推理阶段的输入不一致,所以生成文本的质量差并且多样性低。为了解决曝光偏差问题,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GAN)被用来微调AR神经语言模型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中,目标检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其目的是使用神经网络对图像提取出特征信息,从而从整张图像内识别出需要辨别的目标,指出目标的类别以及位置。不同道路场景下的车辆目标检测问题是一个难点,由于不同道路场景下的道路方向、形状以及车辆的角度多变、尺度不一等。因此给不同场景下的车辆识别带来了困难。直接用目前主流的目标检测算法往往不能够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针对多道路场景多尺度的车辆目标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速铁路网络日益趋于完善,其中无砟轨道得到大量应用,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设也进行的如火如荼,当二者出现交集时,就会产生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地表铁路时上部无砟轨道结构变形控制的问题。因此这里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地铁盾构施工对地表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变形的影响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盾构开挖时会同时对后方土体、开挖处土体及前方土体同时产生位移沉降
柔性执行器相对于刚性机器人具备智能、柔软、安全等特性,有极大的发展前景。水凝胶能够响应于外界环境因素产生体积变化,双层水凝胶结构能利用水凝胶层之间的体积变化差异实现弯曲、扭曲等形状变化。双层水凝胶结构制备的柔性执行器已广泛应用于药物释放、人造肌肉、仿生柔性执行器等领域,但存在响应速度慢、弯曲变形幅度小、功能单一等缺点。因此,不断探索新材料和制备方法以优化双层水凝胶柔性执行器的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凭借运载量大、安全性、准时性良好等特质,为缓解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消耗的能源规模也在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而在地铁运营能耗中,列车牵引能耗占比高达45%以上,因此研究如何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的列车牵引能耗,对发展国家绿色低碳经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竹材资源的生物质利用及绿色发展能够缓解木材资源短缺的困境,因此聚焦于竹基纤维素及其微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是对其进行高能利用和生物可控的必要前提,亦是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微纳复合材料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较为绿色的方法,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竹基微纳纤维素II作为增强组分对传统的聚氨酯发泡材料进行增强。研究以毛竹为原料,以光谱技术为分析方法,探讨了竹基纤维素结晶类型的氢键结合情况;并采用机
随着集成电路的日益发展,芯片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个人卫生、节能环保以及人文设计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从个人到社会对取火方式都有了新的要求。市面上的气体打火机已经无法满足新的点火需求,而目前已有的电子打火器几乎全部采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意为微控制单元)控制方案,其核心由一颗小型单片机控制芯片、一颗充电芯片和两个外置功率管组成。外围电路包
安全是铁路的生命线。编组站是铁路运输的核心部位,调车场是编组站的核心区域,负责大量的车列解体。近年来,编组站调车作业的安全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人员与设备等方面存在着不可控因素,每年仍然有不少故障和事故发生,严重影响了编组站调车场安全,本论文将探究一种基于复杂网络图结构与消息传递模型的编组站调车场安全辅助识别方法。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利用图结构相关理论完成了编组站调车场事故原因及应急处置
以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其中高性能、全波段的单光子探测器是量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器件。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多应用领域中,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已无法满足所需的性能要求。基于此背景,超导边沿转变探测器、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和微波动态电感单光子探测器应运而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单光子探测器在红外到X光波段的探测性能。而在微波波段还没有成熟的单光子探测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