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纽约客》——一本消遣性幽默杂志向社会主流杂志的转变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杂志《纽约客》是一本代表美国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共同身份的杂志,1925年创刊于美国纽约。  创刊人罗斯原是新闻记者、杂志编辑。嗅觉敏锐的他体察到喧嚣的“爵士时代”精神,决定办一本符合大都市读者口味的幽默杂志。这本杂志是罗斯本人心血的结晶,也是美国时代裂变的产物。后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背景。20世纪20年代,美国进入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的资本主义阶段,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美国社会的物质供应极大丰富;二是社会需求。美国新兴中产阶级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崛起。任何新兴阶层,在相对于其他阶层的分化过程中,总是追求阶层特点的建立与表达。美国中产阶级也急需一个属于本阶层的文化标签。三是社会价值观和思想潮流的转变。经济的发展深刻得改变了美国的社会面貌。20年代,适应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要求,新教伦理所宣讲的节俭、“禁欲”不再适应于时代,美国社会风气转向开放、追求享乐与玩世不恭。四是印刷技术的完善和媒介环境的宽松。这些因素都为《纽约客》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  《纽约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凭借细致深入的报道、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艺术和漫画、文学和评论、新闻报道这三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奠定了优雅的品味和幽默的风格,成为美国新兴中产阶级的文化标签。  直到三十年代末,《纽约客》还只是一本专事幽默的消遣性杂志。美国大萧条时期,它依然保持调侃的姿态和幽默的语调,疏离于美国社会现实所触发的对社会正义的再关注,因而遭到了美国知识分子的猛烈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它的姿态同时代潮流之间的关系越发尴尬。同时,《纽约客》内部的编辑、记者、作家等知识分子因为良知的发现,逐步承担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纽约客》开始由一本消遣性杂志向深度介入社会现实的主流杂志转变。  从《纽约客》的创立、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发生的历史转向可以看出,一本杂志最核心的精神应该是:保持高度的时代敏感性。对《纽约客》而言,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表现,是其发展史上最大也是唯一的败笔,它当时的尴尬遭遇正是因为没有即时调整发展方向,脱离了社会发展的主线。换言之,只有对时代“议题”保持敏感认识,让社会的前进轨迹和杂志的发展轨迹之间出现微妙的契合,一本杂志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发展的动力。  其次,《纽约客》的历史转向昭示了知识分子在维护道义、启蒙民众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纽约客》能对美国主流阶层保持深远影响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的主编、作家、记者们,在各自履行专业知识分子职能的同时,不断承担起了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在媒体不断增多,不断迎合“群氓时代”口味,不断蜕变成文化产业标准化生产线的今天,《纽约客》知识分子对杂志定位相对于时代发展滞后的警觉,以及自此后不断保持着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对社会共同价值的宣讲与实践,显得尤为珍贵。
其他文献
期刊
6月17日,当529.23自然箱/h的集装箱装卸世界记录诞生时,作为专业媒体的本刊编辑部,在感到惊奇的同时,也深感这比照先前一次创造的装卸记录有着巨大的跨越.为了解这“跨越”中
上个世纪末,我国的电视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节目样式日益丰富。但是,当时各电视台大都将火力集中在晚间、中午盼黄金时段,对早间时段重视不够,这就使得早间成了一个相对的
科学的创新,离不开学术的传承。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了解及研究王中的新闻思想及其新闻教学和科研实践,了解王中所建立的独具特色的新闻学理论框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多数建筑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某些地区,资质管理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期刊
本文通过探讨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归纳并考察了影响其文化适应各个方面的主要因素。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的分析,为已经和即将在华学习的外国留
期刊
我国入世承诺的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在即,在国际强势文化的渗透下,各种流派异彩纷呈,在纷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建筑师拿什么与国际建筑机构竞争?我们的政策法规为建筑师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