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锡形态分析新方法与锡结合蛋白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qiang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锡化合物的形态分析是有机锡化合物环境行为研究的前提,目前有机锡化合物的形态分析主要侧重于丁基锡和苯基锡的形态及行为研究,甲基锡化合物由于结构差别小,水溶性大而较难进行形态分析。本文主要对甲基锡形态分析及应用和对有机锡高富集能力的砂海螂体内锡结合蛋白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   首先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快速测定甲基锡形态的液相色谱(HPLC)-在线氢化衍生(HG)-膜气液分离(MGLS)-石英表面诱导火焰光度检测器(QSIL-FPD)联用的仪器系统。利用新开发的膜气液分离器作为HPLC和FPD的接口,成功地利用高灵敏度的FPD作为液相色谱检测器。三种甲基锡化合物:一甲基锡(MMT)、二甲基锡(DMT)和三甲基锡(TMT)可以在15分钟内完全基线分离。该系统已成功用于甲基锡热稳定剂产品和废水样品中甲基锡的形态分析。但是,此HPLC-FPD技术很难直接测定环境样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一种直接快速灵敏的测定甲基锡形态的液相色谱(HPLC)-在线氢化衍生(HG)-ICP/MS联用的仪器系统。经过对HPLC-ICP/MS接口的创造性改进,本系统可以不需要任何前处理直接进行海水、湖水、河水和葡萄酒等实际液体样品中甲基锡化合物的形态测定。   利用新开发的HPLC-FPD联用技术,对甲基锡化合物的光降解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考察了一些环境参数(包括pH、盐度和腐殖酸)对三种甲基锡化合物光降解的影响;计算了降解的动力学和半衰期。首次发现了一个新的甲基锡化合物降解中间产物,新的降解中间产物利用电喷雾质谱鉴定为甲醇基锡(methyloltin),并基于中间产物提出了可能的降解机理。考察了甲基锡化合物职业暴露对甲基锡生产工厂工人身体的影响,通过对工人尿样与血样中的甲基锡和头发样品中总锡含量的分析,发现血液中可以检测到三种形态的甲基锡化合物,并且其水平远高于健康人的总锡含量;甲基锡化合物可以通过尿液排除;头发中的总锡浓度远高于健康人的水平。以上初步研究结果为工人的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对有机锡具有高富集能力的砂海螂体内的锡结合蛋白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砂海螂肝脏中几种以前从未报导过的水溶性锡结合蛋白。纯化并定性了其中一种高丰度的锡结合蛋白。最后,锡结合蛋白利用MALDI-TOF MS进行鉴定并在蛋白质数据库检索。这种纯化的锡结合蛋白被鉴定为肌动蛋白结蛋白(dystonin)。根据肌动蛋白结蛋白的结构,初步考察了砂海螂对有机锡的高富集机理。
其他文献
河流健康评价是当前河流生态学研究及河流管理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而河流形态评价则是河流健康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城市河流形态的变化与河流自净能力
智能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切削加工产品制造的质量和效率,是制造技术发展的新进展,也是《中国制造2025》指明的主攻方向。切削加工过程智能监测技术是实现切削加工过程自动化智能
氨碱法生产纯碱需排放大量的蒸馏废液,废液经自然澄清和压滤后可得到含水率约50%的碱渣。碱渣堆积在地面形成白埝,不仅占有宝贵的陆地资源,还会对周边的土地、树木及地下水资
氚(3H英文名tritium)是氢同位素之一,属于放射性核素。广泛应用在同位素示踪、地下水测龄等领域,同时它也是不同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中倍受关注的核素之一。在同位素示踪、同位
本文对Al18B4O33w/6061Al复合材料表面进行稀土转化处理的成膜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成膜的优化工艺参数。具体分析了不同成膜工艺参数(稀土盐浓度、H2O2
镁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良好的阻尼性和减震性能,而且它的热容量低、凝固速度快、铸造成型性能好。镁合金的循环利用性好,回收再利用率高,回收熔化时所消耗的能量较少,并
在小学德育质量监测视野下,我们该如何提高纸笔测试命题的有效性,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结合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笔者着重从三方面展开阐述:把握命题的“尺子
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趋于严重化发展态势,各个国家高度重视环境该保护工作的全面落实,从法律层次对环境保护有了更多解读和践行.我国法律部门也积极投身于环境法的研
农田退水中含有的大量氮、磷以及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等新型有机污染物,农业面源污染是河流湖泊污染的N、P主要来源。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PRB)是
本研究以CaCl2和H3PO4为先驱体,在150℃、pH为910的条件下,水热4 h后制得了纳米羟基磷灰石(HA)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