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诗论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te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名诗论的著述包括以专著形式出版的《谈新诗》《诗经讲稿》《杜甫论》《杜甫的诗》,以及围绕“旧诗”与“新诗”问题以散文形式和书信形式展开论述的说理文。废名诗论属于作家型文论,兼具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境界。学界对废名诗论的研究多是针对《谈新诗》中的诗学理论进行散点式的观点梳理和再阐释,既没有深入挖掘废名诗论文本的文学价值,也没有系统涵盖废名所有诗论的学理性内容。本文将首先针对废名诗论的文体与话语艺术性作一番研究,接着用线索串联废名诗论的理论内容并对其学术价值作整体阐发。废名诗论的文学价值在于其诗歌批评的传统范式。废名诗论的体例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常见的“选本式”批评,既是“文学批评”也是“批评文学”。废名诗论的运思方式与批评话语正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常见的——在儒、释、道三家互渗互补的文化语境中,将儒家“以意逆志”说和道禅“目击道存”、“明心见性”的思维方式化用为文学的审美方式,以此赏评诗歌,做整体印象式的感悟言说或个别的摘句及引文批评,兼用知人论世来比照着互参互证,大多是凭艺术直觉用简练之语做灵感式的点悟。古代的诗歌批评多用“诗话”与“论诗诗”进行,以散文或韵文形式批评,废名的诗论亦具有这样的特质,可作读书随笔看,有白话散文的韵味,且废名的诗评之语自成一派,在“隔”与“不隔”之间是废名文风独有的文词的涩趣与诗思的贯通。废名的诗论是在诗歌批评与诗学阐发的互相结构中成型的。废名《谈新诗》中的诗学观包括新诗范式的理念界定以及新诗创作的方法指导两个方面。废名在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考察与重塑中形成了对白话新诗“质”与“文”的假设与界定,即“诗的内容”与“散文的文字”,前者是废名从晚唐“温李”一派的诗质中寻得的新诗发展的根据,后者便是对传统诗质的现代性转化;此外废名认为诗歌创作应遵循“自由与法度兼顾”的准则。从《诗经讲稿》开始到《杜甫论》、《杜甫的诗》,废名逐步脱离诗歌传统本身的审美趣味,而移步于诗歌外部作用对现实、生活、人民的意义,诗论中已包含强调干预现实的社会学批评与注重伦理道德的意识形态批评的范畴,是废名对诗歌功能的新的发掘;与之相对的是废名论诗立场的转变,他将自己的“智识分子”的标签撕去而适应并认同了“国民身份”,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人民,将自己的文学心血倾注于人民——这既是建国后知识分子普遍而被动地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改造的历史结果,也是废名饱经时代风云后主动抉择的个人印记。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学制度逐渐完善,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中,计算机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和完善。当前计算机教学中,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教学途径开展教学,教学工作和多媒体技
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当非线性项在无穷远处发生共振或双共振时,通过运用Morse理论获得了一类奇异二阶边值问题非零解的存在性结果。
提出了一套适用研究所小批量、多品种离散型制造加工的数控机床联网与DNC应用的解决方案。采用以太网设备与通讯服务器的形式将数控机床接入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分布式数字控制(D
1.养肺、补水要由里而外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秋字燥邪当令,容易伤肺。治燥之法,以润为贵。所以,解决皮肤干痒问题应从养肺入手,多吃具有健脾润肺、齐血润呋功能的食品,如白木耳
简述了TiO2表面产生光诱导亲水性的机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利用桥氧和改变TiO2表面的纳米结构尽可能地引入拉伸应力并防止压缩应力的产生,以及利用氧化钨和氧化钛两种光触媒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的广泛,互联网和智能操作系统的融合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iOS是苹果公司为其移动设备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随着苹果手机用户的增多,对iOS平台应
湘中南地区处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的中段,沉积演化相对复杂,研究该地区奥陶系与原型盆地转化对于认识华南加里东造山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岩石学为基础,采用沉积地层学、岩
为了提高飞行器的工作时间,提出了智能续航四旋翼飞行器的全新模式,飞行器上搭配GPS和地面视觉定位,还有飞行器机构设计以及降落平台一一对应,使飞行器电量警报时在充电平台
针对核电站、冶金和化工企业高温车间等,其内部钢筋混凝土结构常年在高温辐射下工作,导致其在高温下的承载能力和刚度显著降低。为了进一步丰富高温下结构性能研究方法和理论,为高温下钢筋混凝土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依托与中国寰球工程公司以及武汉大学合作开展的“极端温度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试验研究”项目,以高温下钢筋混凝土梁构件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高温下的加载与测试方法、钢筋混凝土材料热学与力学等方面的系
由于祖父、外祖父,父母均为教育界人士,受家庭的影响,很自然地我选择熟悉的职业--教师。1981年的夏天,17岁的我,从湖南益阳的一所农场中学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负笈求学。大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