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是桂林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段历史。抗日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文化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确立,中国军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桂林地理位置优势和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促使无数仁人志士奔赴桂林,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救亡活动,为桂林成为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进步文化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做出了重要贡献。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突出现象是新闻报刊业的繁荣发展。报纸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大众媒介之一,是文化变革的重要武器。通过对抗战时期桂林版报纸的资料梳理,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化”字格话语型式,包括“大众化”、“中国化”、“抗战化”、“现实化”、“通俗化”等等,其中又以“中国化”的使用最为显著,故以“中国化”话语统称之。桂林版报纸“中国化”话语集中体现的是当时文艺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探寻中华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努力和成果。全民族统一抗战的伟大实践,促使中国文化开始呈现飞跃性发展的趋势,桂林与延安作为两大文化中心,遥相呼应,彼此支撑,共同为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桂林版《救亡日报》、《大公报》、《力报》、《广西日报》、《扫荡报》等五家报纸为文本,利用Antcon.软件自建小型语料库;以“中国化”话语为主线,分析其发生的历史语境和主要内容;以基于语料库的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抗战时期桂林版报纸“中国化”话语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对桂林版报纸“中国化”话语生成的历史语境进行一定的分析。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史话语,“中国化”话语经过了一个提出、争鸣、发展的过程。抗战形势的变化以及其所带来的国共两党文化政策上的变化是桂林版报纸“中国化”话语生成的社会实践基础,而作为特殊历史现象的桂林抗战文化城则成为了孕育桂林版报纸“中国化”话语的文化土壤。第二部分,通过对当时桂林版报纸的基本情况以及文本话语代表性的分析来说明桂林版报纸这一特殊话语承载主体以及《救亡日报》、《扫荡报》等桂林版五大报的选择,并进一步阐明为什么以及如何通过自建语料库的方式来分析抗战时期桂林版报纸“中国化”话语。第三部分,对话语的总体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宏观把握“中国化”话语。本章基于对桂林版报纸“中国化”话语语料库部分高频词的剖析实现对抗战时期桂林版报纸“中国化”话语的总体分析。第四部分,利用自建的桂林版报纸“中国化”语料库对桂林版报纸“中国化”话语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词频表、索引行以及词汇搭配分析等方式挖掘分析抗战历史语境下桂林版五大报“中国化”话语,从化什么、谁来化、怎么化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以“中国化”为核心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的新文化话语方向以及中共在其中所发挥的文化领导作用。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桂林版报纸“中国化”话语不仅确定了抗战时期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实现的表现,对于我国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