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157:H7存活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fish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也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自1982年发现以来在国内外一直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又由于其强耐酸性、低感染剂量、多传播途径和易于培养等特点,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多种应激环境可对有害菌产生抑制甚至杀灭效应。然而,研究发现亚致死应激可能诱导残存的致病菌产生应激耐受响应,同时还可能增强其毒力特性,进而产生更高的食品安全风险。乳酸是发酵食品、酸性食品等的主要应激因子,这类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乳酸水平的逐步增加以及其他应激因子的存在可能对致病菌产生亚致死效应,进而可能诱导致病菌产生应激耐受。目前关于乳酸适应-酸应激、乳酸-盐联合应激对大肠杆菌O157:H7不同菌株的存活及其毒力基因表达的差异,尤其是应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面的研究尚少见报道。因此,本实验首先对牛粪牛肉中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O157:H7及收集的菌株进行乳酸抗性比较,进而选取酸不同抗性的毒力基因阳性菌株,研究其在乳酸适应-乳酸应激、乳酸-盐联合应激下的存活和毒力基因表达的变化,分析其菌株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可为大肠杆菌O157:H7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为实际生产加工中大肠杆菌O157:H7综合防腐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牛源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鉴定及其耐酸性比较研究采集309份牛粪样和牛肉样,增菌后,免疫磁珠富集,涂布于科玛嘉选择性培养基,纯化可疑菌株对其大肠杆菌O157:H7特异基因rfbO157、H7特异基因fliCH7进行PCR检测,进一步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采用多重PCR方法鉴定分离株的4种毒力基因(eae、hly、stx1、stx2),最后对上述分离株及其他收集的菌株共24株大肠杆菌O157:H7分别进行盐酸(pH 2.0)和乳酸(pH 3.5)应激,比较其耐酸性差异。结果共鉴定出7株大肠杆菌O157:H7,1株大肠杆菌O157:NM,大肠杆菌O157阳性检出率为2.59%。毒力基因检测表明,8株菌株均不携带stx1和stx2基因,其中6株菌株携带eae及hly基因。耐酸性试验表明,盐酸或乳酸处理2 h后24株菌株菌数均显著下降,但下降程度呈现明显菌株差异性,同一菌株对盐酸、乳酸呈现明显的耐受差异。2、乳酸适应-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157:H7存活及其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挑选出6株乳酸耐受能力不同的大肠杆菌O157:H7,进行乳酸适应-酸应激试验。经pH5.0乳酸适应不同时间(1、2、3和4h)再分别进行pH3.5乳酸应激不同时间(30、60、90和120min),比较乳酸适应-乳酸应激对不同菌株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应激后6株大肠杆菌O157:H7存活菌数均显著减少,但减少程度不完全相同。酸适应后各菌株乳酸抗性变化存在差异,菌株J42乳酸抗性未发生显著性变化,菌株CICC21530乳酸抗性并未增强,且酸适应1 h时各应激组比未酸适应组反而减弱。其他4株菌乳酸抗性显著增强,且菌株89在酸适应3 h时、菌株95在酸适应4 h时、菌株109和菌株112均在酸适应3 h和4 h时,获得最高乳酸抗性。进一步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定量分析乳酸适应-酸应激后毒力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各菌株变化存在差异,且同一菌株不同毒力基因变化不同。乳酸应激后菌株95 stx1表达量增加,其eae表达量减少,其他他菌株各毒力基因减少或无显著性差异。酸适应增加了菌株CICC21530 stx1、stx2、eae和菌株89、菌株J42eae、hly在一些应激处理组的表达,而酸适应减少了菌株95 stx1、eae和菌株109、菌株112eae、hly在一些应激处理组的表达。综合细菌存活和毒力基因表达实验结果,发现乳酸适应-酸应激时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3、乳酸-盐联合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157:H7存活及其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挑选出3株乳酸耐受能力不同的大肠杆菌O157:H7进行乳酸-盐联合应激试验,联合应用pH 3.5乳酸与不同浓度盐(0%、6%、12%、18%)分别应激0、3、6、9、12、24、36、48和72 h。细菌存活结果表明,对大肠杆菌O157:H7CICC21530、95、109三株菌存活影响最大的均是单独乳酸应激组。当pH 3.5的乳酸与三种不同浓度的盐联合应激时,实验后期发现盐的存在显著增强了 3株菌的抗酸能力,且3株菌分别是6%、12%、18%盐浓度与乳酸联合应激时抗酸能力最强。单独盐应激对3株菌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与单独盐应激相比,酸与一定浓度盐联合应激时存活菌数显著降低,表明酸-盐联合抑菌效应高于单独盐抑菌作用。进一步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定量分析乳酸-盐联合应激后毒力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3株菌株在整个应激过程中毒力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各不相同。与应激前相比,应激后3株菌株的一些毒力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联合应激24h时,菌株CICC21530和菌株95的乳酸-高浓度盐(18%)联合应激组高于其他大多数应激组,而菌株109的乳酸-低浓度盐(6%)联合应激组显著高于其他各应激组。综合细菌存活和毒力基因表达实验结果,发现酸盐联合应激时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应激后3株菌株存活数均下降,而一些毒力基因表达量却显著增加。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周围皮神经,包括股中间皮神经、股内侧皮神经、隐神经髌下支的解剖及皮神经相对密集区的定位,评估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电极片放置的最佳位置,并为临床上TENS应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疼痛治疗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依据。方法本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本实验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肺部疾病,其特征为过敏原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和粘液分泌增多。Th2细胞在气道反应中起着主要调控功能,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4,IL-5和IL-13在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它也参与条件激活性巨噬细胞(M2)的极性调控。这类巨噬细胞能产生各种促炎因子,如趋化因子、FIZZ(又称为抵抗素样分子α,Relm-α)等,这些因子能够促进哮喘炎症反应和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既往已有研究表明,脑铁沉积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发生及进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和运动症状相关,但对于铁沉积和非运动症状的关系、以及脑内各核团铁沉积的特点仍未有统一共识。本研究目的是运用目前最准确的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l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美国,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严重威胁男性的健康。前列腺癌晚期患者在初期对激素化疗药物的治疗十分敏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患者会发生产生激素抵抗,进而发生远端组织的转移,导致病情恶化。因此研究前列腺癌的转移机制对前列腺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2
研究背景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VD)是一种随年龄而增加的以瓣膜内大量钙质沉积为特征的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主要表现为主动脉瓣进行性增厚钙化,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CAVD包括主动脉瓣钙化(AVC)与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S)两种类型。钙盐结晶沉积在心脏瓣膜上,可引起瓣膜形态改变以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其有效的药物疗法,手术治疗有其应用的局限性,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本论文主要以中国横断山区近溪蟹亚科淡水蟹类为研究对象,基于本课题组近几年在该区域广泛而深入的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对该区域近溪蟹亚科的形态分类和系统发生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该区域近溪蟹亚科淡水蟹类野外调查和分类研究的结果,发现和描述了1新属、5新种。其中包括分布于金沙江流域的1新属,镰肢溪蟹属Falcatopotamon gen.nov.和 4 新种:板桥坪镰肢溪蟹 Falcatopotamon ba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微小RNA-202-3p(miR-202-3p)、磷脂酰丝氨酸特异性磷脂酶A1(PS-PLA1)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SLE患者158例(SLE组),根据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评分分为轻度52例、中度71例、重度35例,同期选择体检健康的志愿者76例(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RT-q
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组分的独特性以及分布的广泛性使其成为损伤因子攻击的主要靶标,其中活性氧(ROS)因其强氧化性及来源的多样性,可导致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形成DNA氧化损伤。鸟嘌呤(G)因其低水平的氧化还原电势,极易被氧化损伤形成8-氧-7-氢脱氧鸟嘌呤(8-oxodG),从而影响DNA复制及基因转录。机体发展出相应的修复系统来对损伤的DNA进行修复,8-oxodG通常由碱基切除修复(BER)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激酶是细胞生长、增殖、存活和迁移相关的细胞信号传导的关键介质。EGFR激酶的过度表达或突变是多种人类实体恶性肿瘤的共同特征,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因此,EGFR激酶已成为目前抗癌药物研究中的热门靶点。2002年8月,吉非替尼(Gefitinib)在日本上市,作为第一个上市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但第一代EGFR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
蜉蝣科(昆虫纲:蜉蝣目)昆虫稚虫穴居、成虫大而艳丽且分布广泛。越南蜉科仅含越南蜉属,稚虫和成虫形态都很独特。两科都是中国常见蜉蝣类别,且中国属种都居世界之首。历史上种类报道较多,但缺乏系统研究和整理,特别是成稚虫的对应和幼期形态的描述。分子系统学研究则未见前例。本研究对本实验室的越南蜉属蜉蝣标本进行全面检视和分类,共鉴定出4种,其中有1新种,1项同物异名,分别为:长角越南蜉Vietnam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