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通道交互的古筝辅助练习设备研究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ly198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利用计算机来辅助老师教学和学生练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智能设备为学员提供了个性化、随时随地学习的条件,学员学习乐器的方式从老师面对面授课和课后自主练习的模式发展到了智能设备辅助老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员的练习过程。传统乐器教学中老师在课后难以实时的辅导学生练习,导致学员课后练习效率低,老师需要重复辅导学员的薄弱环节,目前吉他、钢琴等智能乐器,其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性解决传统教学的这一问题,而是将目标放在随时随地趣味学习上,这使得对学员的指导更片面。部分智能乐器只能提示弹奏位置和节奏,指法、姿势等教学环节只是通过视频展示,因此设计出一个能够在初学者课后练习时全面并高效提供弹奏信息的人机交互弹奏提示系统是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此开展了以下工作:(1)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的运用。结合古筝特点和认知负荷效应提出对应的设计要求和解决思路。应当通过弹奏位置可视化、多通道提示、及时反馈提示等方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通过游戏化弹奏、客观评价学员能力、针对复杂任务提前拆解等方式控制外在认知负荷。(2)观察初学者的练习过程,收集练习中产生的错误项。结合人因出错分类方法和古筝老师经验将错误分为动作类错误和声音类错误两大类及其下属的七小类,同时归纳错误产生的一般原因,再挖掘出错的源头-出错因子,获得14个出错因子,最终建立了对应的追溯表。将出错因子匹配对应可能的解决思路,为后续方案细节设计提供方向性指导。(3)基于设计要求、解决思路、出错因子追溯表,结合练习要点,同时避免单一感官通道传达信息的高耦合带来的学习困难,来优化设计方案。最终方案为运用触觉、听觉、视觉传达信息的多通道交互古筝辅助练习方案。在三个通道上把古筝弹奏练习要点和提示设计建立了联系。(4)整体方案包含了振动义甲的指法提示设计和造型设计、弹奏位置可视化设计、演奏练习数据可视化设计、伴学APP和Web管理后台设计。多端设备可以帮助学员高效、便捷的练习。通过传统练习和佩戴设备练习效果的对照实验对系统进行了评估,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其他文献
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自古以来各大文明交融于此,不同的文字、宗教、语言、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等等,让这个地方的文化逐渐闪耀于丝绸之路,形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璀璨夺目的敦煌文化。本论文将以莫高窟中的第十七窟的《洪辩碑》和第六十一窟壁画《五台山图》为例,以其中文字题记为例,浅析敦煌题记的艺术性及其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不同面貌。本文选择第十七窟与第六十一窟的题记作为论述重点,第一章论述的主要内
学位
当克劳德和普桑为欧洲的风景画确立了一个范式时,透纳正力图打破这种理想化的程式,将风景画树立成为一个严肃的绘画形式,这使他的创作在19世纪饱受批判,透纳为其作品的辩护就是强调它是自然,而不是图画,他表达的是对于自然的真实体验。透纳将他的自然体验融于画作,并借助版画这一载体将其传达给公众,他进一步确立风景画的独立地位并试图为风景画争取一个严肃的历史地位.同时,版画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他认为风景的描
学位
加强美育工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社会美育是真正能够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这个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生活美育思想中体现为美育的空间论,也就是说进行美育的场所不仅仅是在学校,要突破校园、课堂教室的空间局限,让美育走进且贴近大众的生活与广阔的社会。陶行知要求学生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感
学位
在国内各类大型美术馆(艺术馆)大量出现的同时,专业性较强、特色明显、更具地域性的特色艺术馆也正在各地建设中。特色艺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脉,在承担展览、收藏、研究、交流等职责外,更肩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刘江艺术馆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特色艺术馆中优秀的公共美育活动案例进行探究,汲取适合本馆的优秀经验,具体分析“大道传薪——刘江书法篆刻艺
学位
琵琶作为发展至今超过两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它代表着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紧密联系,也承载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艺术等文化交融。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乐舞壁画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乐舞生活,这对研究古代乐器形制、造型风格、艺术审美等有着重要的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本文提到的琵琶类乐器包含敦煌壁画中各类伎乐天手持的各种有音箱和琴杆的弹拨乐器如:各种琵琶、阮咸类、葫芦琴、花边琴、凤首琴等异
学位
赫尔曼·察普夫是一位西文书法家,并且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字体设计师之一。在当时汹涌的国际主义浪潮中,察普夫并未随波逐流,而是坚守自己的设计哲学。他的字体作品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文书法的笔韵,与此同时,他也不断理性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法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因此,他设计的字体才能穿越活字、照相排版、数码三个时代,经受住层层考验,以最优雅的形态绽现在我们眼前。本文对赫尔曼·察普夫的字体设计研究通过三个层面展开
学位
场景模型正被应用于各大领域。除了作为一种工具,场景模型也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类存在。随着艺术与科技的发展,场景模型艺术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崭露头角。本文通过对自己目前所做的场景模型实践创作和国内外已有的场景模型艺术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而非仅仅局限于场景模型的工具价值。对当下的场景模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进行梳理归纳,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并运用于本人的实践创作当中。由此出发,
学位
全媒体时代下,人类生活方式日驱智能化、科技化,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不断在改变,大量的图像、影像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信息传播方式已从传统的印刷招贴模式逐步发展成全媒体、全感官覆盖的传播手段。回望视觉设计发展链路,视觉设计已经成为传播学中首要的呈现手法。不同于传统传播手法,全媒体时代下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化,现在是全新的媒体形态。特殊社会状态下,设计师能通过全媒体媒介渠道出哪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呢?本文旨在通
学位
本文以《楚辞》中的色彩词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楚辞》中色彩词的词性、词频、搭配对象以及其在文中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对其中与纺织品相关的色彩词做了专门梳理,并择取其中五个具有代表性的色彩词进行了结合原文的详细考察,相较于以五行说为中心对秦汉时期色彩的解读方式,本文针对《楚辞》写作时期的特殊性,寻找了在特定时代和地域文化背景下一些代表性传统色彩的原貌。其间,通过对《楚辞》中色彩词的整理与分析,结合所追溯
学位
超文本(hypertext)是由节点和链接构成的文本网络,它作为当今人机生活的底层架构影响并塑造着所有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们。超文本文学作为以超文本为基础的实验创作,是对此底层架构的艺术性尝试。而作为实验艺术门类本身,它亦不应停滞在某一阶段的模式,当今发展逐渐成熟的VR虚拟现实技术将是超文本的新实验场。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罗杰·凯卢瓦(Roger Caillois)游戏学中的“嬉玩”(paidia)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