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我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问题的研究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政府积极落实民族政策、保障民族权益,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可能在客观上会被忽略。我国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并且大多分布在与14个国家接壤的陆地边境地区,其中甚至有超过30种存在跨界居住的少数民族,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成为核心问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交织影响着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建构,日新月异的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交往愈加密切,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媒体的迅猛发展和跨界融合使得大众媒介在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同样成为其建构文化身份和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途径。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其部分边境省市又与缅甸、越南、老挝这三个东南亚国家相毗邻,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交融、碰撞的敏感地区,也是构建国家认同意识、防止分化势力入侵、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点区域。傣族,与“百越”、“百濮”等族群地域相连,语言文化、生活习俗互有影响。历史上的勐卯(1932年改称为瑞丽),一直是傣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发生过的几次局部迁徙使得傣族扩散分布到如今的部分东南亚国家境内,成为了一个跨越多国国界线的民族。(2)现今居住在云南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边界的傣族村民与缅甸掸邦北区的居民经常互通往来,社会交往情况错综复杂。在20世纪前半叶,曾以泰王国为首兴起过“大泰民族主义”的思潮,国内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各类信息纷繁复杂,少数民族人群的意识和观念在冲突和更替中形成,与此同时,国家认同意识的培植和引导也至关重要,媒介于其中积极搭建桥梁努力获取各民族对于国家和政府的认可,有利于政府统治的合法性维系,也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傣族先民文化发展史的梳理,结合德宏傣寨社会变迁与傣语媒介的传播发展等史料,勾勒出边境傣族村寨的历史与生境。其次,通过多次走访德宏傣族村寨,结合参与式观察和417份有效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地傣族村民的媒介接受、使用情况及其国家认同程度的现状和规律,发现了受访者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对于时事新闻的关注、“人际伴随”的媒介使用场景以及对民语媒体的需求和评价,并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媒介使用中的差异性对个体国家认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德宏傣族村民的媒介使用类型、时间、情景、内容等差异性以及自身的职业、教育程度和年龄的差异性都能够显著影响其个体的国家认同程度,在描述性分析和显著性分析之后,本文结合田野资料仔细探讨了影响边境傣族聚集地区国家认同建构的交织因素,试图寻求有利于凝聚受众社会共识的政治传播途径,并作出反思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