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和小米产品发布会中首席执行官语用身份建构的对比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_x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身份是近年来身份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继承了建构主义的身份观点,从语用学的角度去研究身份,将身份在话语中的构建视为动态的、顺应语境的。这种动态的语用身份建构与说话人的交流目的息息相关。本研究基于陈新仁(2018)的语用身份理论,以苹果和小米公司为例,对比分析了中美首席执行官(简称CEO)在产品发布会上的语用身份构建。本研究收集了近五年(2015-2019)来苹果和小米CEO在发布会上的讲话,以此分别建构了两个小型语料库。本研究致力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在与语用身份建构相关的话语实践上,产品发布会上的中美CEO有什么异同?(2)在语用身份建构上,产品发布会上的中美CEO有什么异同?(3)中美CEO语用身份建构异同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统计了两国产品发布会上CEO的语体、言语行为以及人称代词使用情况,其次根据统计结果以及讲话内容分析了两国CEO的语用身份建构,最后探索了两国CEO语用身份建构异同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中美CEO都频繁地使用“指向公司”这类人称代词。美国CEO的讲话更为正式,更常使用表达类言语行为;中国CEO的讲话比较随意,更常使用断言类言语行为。第二,职业语用身份构建上,两国CEO都使用了“公司代表”这一语用身份;个人语用身份建构上,中国CEO使用了“专家”语用身份,美国CEO则使用了“主持人”语用身份;互动语用身份建构上,中国CEO建构了“朋友”语用身份,美国CEO则建构了“专业演讲者”语用身份。第三,对中美CEO语用身份建构异同原因的探索上,本研究认为其相同点源于产品发布会推销新品的性质,其差异在于两国权力距离以及关系营销方式上的文化差异。理论上,本研究证实了语用身份理论在商务语体的可操作性;实践上,本研究能够为跨国公司产品发布会的开展提供借鉴,同时也能对商务英语演讲的教学给予一定的启示。
其他文献
现今中国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有更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随着“汉语热”浪潮的掀起,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在当地学习汉语,来到目的语国家切身实地地学习目的语也逐渐成为更多汉语学习者的诉求。本文的研究对象设定为中文专业本科高级班留学生,研究的内容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本文围绕现当代文学课的课堂教学活动情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体验,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
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节选自《智力升级:人工智能、人类和超人革命》(Augmented Mind:AI,Humans,and the Superhuman Revolution)一书的第六章,本文作者亚力克斯·贝茨(Alex Bates)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了数十年,对该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与见解。他认为现代社会背景下,将人类直觉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能提升人类智力,提高工作效率,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超人
网络中立是美国互联网时代争议不断的话题。从本世纪初到现在,网络中立立法一直没有定论,美国的网络中立规制状态也总是随着政党交替来回反转。网络中立实际上是美国文化价值中的平等和自由在互联网领域的理想化身。它不可谓不美,但理想和现实存在巨大落差,当把这种理想落到实践时,实践结果却与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目标背道而驰。两党理念认识的偏差,以及各自任期的具体操作问题,让网络中立成为了空中楼阁。尽管如此,两党在网络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对语言的语义理解是基于人们的经验与世界的互动,而不仅仅是逻辑系统。理解语言特别是动作语言时,人们会使用支持感觉、行动和情感的大脑部分区域进行心理模拟。不少研究通过动作句子相符效应实验范式来研究语言理解中心理模拟的影响因素。纵观现有文献,对动作语言影响的研究涉及时态、运动速度、人称视角、物体形状、颜色、重量等,其中,针对人称视角的研究结果尚存争议,并且针对中文研究较少。此外,物体重
近些年,多模态隐喻广泛应用于广告、漫画、教学、电影等领域的研究,通过研究各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但是,对于多模态隐喻认知过程中意义建构的识解机制却往往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而概念整合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则突破了这一瓶颈。本文正是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华为视频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如何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来解释华为视频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
本文就现实语言使用问题展开研究,目的是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语病。然而,中文文本自动校对研究从始至今,一直是待突破的难题。加上汉语语言事实复杂,语病层次不一,类别多样,有关文本语病的自动识别研究需要分层级进行。本文参考前辈学者对汉语语病类型的研究成果,从可行性和必要性角度选择汉语搭配不当类语病进行研究。对搭配不当类语病的自动识别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阐述该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概括与本文相
本文由翻译实践报告、原文、译文三部分构成。原文选自Susan Schneider之《人工智能化的你:人工智能及思维的未来》第1-3章,共9910词,目前尚无中文译本。原文主要描述了人工智能的先进之处,并从生物自然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等方面分别探讨了人工智能有无意识及是否该有的问题,继而结合哲学及已有研究成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冷静分析自己对于机器意识的有无仍持观望态度的原因。译者选译该书是由于尽管人工智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的原文为布莱恩·华尔士(Bryan Walsh)编著的《末世——世界终结简论》(End Times:A Brief Guid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第四章“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该章主要内容是讨论气候变化的起因、可能会造成的结果、各国政府与各个国际组织对其的态度及其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根据卡特玲娜·赖斯的文本类
博尔赫斯的多篇小说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崇高美学,这种崇高美学内涵复杂,涉及伯克、康德、叔本华、尼采和利奥塔的崇高美学理论。第一个层面,在小说的外部表现形态上,对黑暗、巨大、可怕的赠礼、遭受惩罚的人物命运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的描绘,呈现出伯克和康德意义上的恐怖的崇高。这种恐怖美学来自于博尔赫斯的失明、失眠、噩梦以及洛夫克拉夫特的影响。这一个层面是现象,恐怖是博尔赫斯崇高美学的外在形态。第二个层面涉及这个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进入语言学研究者的视野,语言学家由此将目光转向语言文字之外的符号资源,并论出视觉语法等多模态话语研究理论。随着广告营销的着眼点由商品转向顾客,女性主义广告成为营销热潮。本研究聚焦女性主义广告,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广告中的视觉及听觉模态,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女性主义广告传达的价值概念。论文首先就视觉方面,根据视觉语法理论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