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斑蝥素在巨噬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蝥素(Cantharidin)是从中药斑蝥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活性成分,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乳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但是斑蝥素较高的毒性以及对泌尿系统的严重刺激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属于斑蝥素的衍生物,在保持药物活性的同时极大降低了毒性作用以及对泌尿系统的刺激,目前主要用于肝癌、食管癌及胃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和独特的升高白细胞作用。迄今为止,对于去甲斑蝥素的研究主要专注于其抗肿瘤的活性。虽然已开发出部分药品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然而,对于去甲
其他文献
陆地棉矮杆资源较少,陆地棉超矮杆是一种新发现突变体材料。本项目组前期对其遗传规律的研究表明,超矮杆突变性状是受一对完全隐性基因du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方式简单,是赤霉素(GA)合成缺陷型突变体。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该突变体开展了研究。1、采用“新陆早16”和“超矮1号”配制的F2作为定位群体,通过对双亲以及近等基因池的筛选,在1350对SSR引物中共获得70对多态性引物。利用Join Map4.0软
学位
大豆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南方大豆其主要生育期往往处于多雨的季节,容易遭受涝渍的危害。涝渍不仅影响大豆的植株形态、生理反应,而且影响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因此涝渍危害已成为大豆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本试验以大豆品种南农99-6(Glycine max var. Nannong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短期和长期渍水对大豆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内在机理,旨在为大豆
学位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维持水稻产量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近年出现水稻单产徘徊不前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做到两方面:品种改良和集成栽培技术推广,即良种良法的配套结合。目前随着育种速度的加快,水稻品种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但很多高产潜力的水稻品种缺乏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水稻高产栽培措施主要有栽插密度、栽插苗数和氮肥运筹。结合‘红良优166’的优势特点,探索适合本品种的最佳栽培技
学位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大豆病毒病害,地域分布广泛,在我国大豆产区均有出现,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豆花叶病毒病一旦发生,没有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生产实践证明,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病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而寻找优异的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抗病基因及抗源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在划分的全国21个SMV株系中,SC6和SC17
学位
株高作为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株高过高容易引起植株倒伏产量减产,适当矮化则可以达到抗倒、增产的目的。对矮杆水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完善矮源多样性,进而加以利用,以避免目前水稻矮杆品种单一的遗传特性,为水稻育种实现新的产量突破创造条件。因此发掘和鉴定新的矮杆基因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实验室从日本晴(Nipponbare) 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发现了一个小粒矮杆
学位
本研究以紫苏嫩叶cDNA为模板,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术,首次从紫苏中克隆到迷迭香酸生物合成途径上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基因(命名为Per PAL)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谱研究。通过对已报道的唇形科植物丹参、藿香等的PAL基因
学位
(Bionectria ochroleuca)均具有显著的抗真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而菌株T18抗肿瘤活性最为显著,其IC50均低于25μg/mL,且当浓度达到100μg/mL时,其对4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率接近100%。对菌株T18(Bionectria ochroleuca)发酵产物和宿主黄荆进行醚溶成分的GC-MS检测。研究发现,两者含有菌株T18与宿主黄荆的醚溶成分含有相同的化合物——棕榈酸(
学位
古尼虫草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等生物活性。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硫酸酯化、羧甲基化等化学修饰提高其生物活性,为古尼虫草多糖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前景。本文以虫草菌丝粉为原料,通过水提醇沉法得到了古尼虫草多糖,分别命名为PS50和PS70。采用浓硫酸法对PS50和PS70进行了硫酸酯化修饰,产物SPS50、SPS70得率分别为62%和41%。采用一氯乙酸法对PS50和PS70进
学位
杂草稻(Oryza sativa L.)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干预而产生的兼有野生稻和栽培稻特性的水稻中间类型。由于生长的环境恶劣,具有很多优良抗性性状(如耐旱、耐寒、抗病虫害、耐盐碱等),是栽培稻育种和改良的优良基因宝库之一。叶绿体分子标记是植物分子生物学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快速,准确,信息量大等优点。本文采用叶绿体籼粳分类标记ORF100和ORF29-TrnC~(GCA)建立多重PCR对
学位
杂交水稻为提高水稻单产、解决世界性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传统的三系杂交育种存在局限:育种程序和生产环节较复杂,有来自不育系的细胞质负效应和细胞质单一的潜在威胁(袁隆平,1987)。1973年,石明松发现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为两系法水稻杂交育种带来了希望。两系法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光温敏不育系受到季节和区域的限制而存在着不稳定性,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光温敏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本研究开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