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的身份认同对民族文化传承影响研究——以一位土家族丝弦锣鼓传承人口述史为中心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始县是土家族聚集区,古老的土家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正面临着衰退甚至是消失的严峻形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丝弦锣鼓发源于建始长梁,现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支由吹、打、弹、拉、唱、锣鼓戏曲混为一体的民间音乐,是土家族民间艺术奇葩。长梁乡亦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吹打乐之乡”。同时在2007年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它如同雕刻着土家人智慧结晶的活化石,在祖国的传统文化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因此必须要加以保护,使其更好地传承发展。其中,传承人是传承丝弦锣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要想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就必须保护其传承人。  本文以一位土家族丝弦锣鼓传承人口述史为中心论述传承人的身份认同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丝弦锣鼓的概况,包括丝弦锣鼓的定义、历史渊源、类型、艺术特点以及历代丝弦锣鼓的传承人。第二章以一位丝弦锣鼓传承人——冉启良为中心叙述了这位传承人的家乡概况、出生环境及学艺起因、学艺过程、带徒授艺经历和他的技艺传承活动包括他的传承技艺活动地点、他与别的艺人之间的技艺切磋、周围人对他的技艺活动评价、他从艺的心路历程和他获得的荣誉与成就。第三章以冉启良的经历为中心介绍冉启良多种身份认同的冲突,冉启良具有技师、道师和传承人这三重身份,由于他的这三种身份的模糊性导致了很多困惑,其中包括社会行为间的冲突性和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第四章介绍传承人的身份认同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其中包括传承人的多重身份对文化传承的不利影响以及认同传承人身份对文化传承的有利影响,同时提出如何建立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体系,促进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的身份转变,抑或是多重身份相互叠加,这种多重身份的兼具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而社会以及传承人本身要从多重身份中认同传承人这一身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一环。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内蒙古呼伦贝尔、科尔沁、乌珠穆沁、浑善达克、毛乌素五大沙地是蒙古族较为集中的地方,其中呼伦贝尔、科尔沁两大沙地中生活的蒙古族约有250万,约占全区蒙古族人口的60%。近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一个新的概念时,常会遇到一种很典型的现象,就是学生很难透彻地把握概念。譬如在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时,学生也很仔细地听了概念的讲解。讲完新教材以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有哪些疑问?”教室里没有人提出问题。于是,教师就认为学生对教材了解了。可是,当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被喊到黑板前,让他们把老师讲的东西复述一遍时,他们的回答却是一知半解,对教材并没有清晰地理解。教师不得不重复地讲解,并
近些年来,大众传媒与乡村社会发展已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不少学者从大众传播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从民族学的视野对大众传播下,尤其对电视传播下的乡村文化变迁研
本文是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傣族当代宗教生活的研究,主要以“塔玛扎嘎”这一创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集中教育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该活动的由来、组织者、组织形式
太阳照常在大地的另一端升起,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这是2017年的第一天,我们依然如约相见,相伴而行。此时此刻,亲爱的读者朋友,这是我们新的一年第一次见面,请接受我们朴素
为了确定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的国内品系在生物防治中的潜力,采用捕食者功能反应方法,研究了加州新小绥螨、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eharai Amitai
本文通过研究哈萨克族东迁到定居的过程来讨论国家面对游牧民族时所呈现的关系问题,是在笔者的两次田野调查基础上写作而成。笔者的调查人群为现今居住在甘肃的哈萨克族,经过为
本文从父权视角出发,以韩国现实题材动画电影《伪善者》(2013)中悲情的女性形象为主体研究对象,通过对软弱的母亲形象和悲情的年轻女性形象两方面进行梳理,同时借助负性男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时效性不强无法充分发挥出其思政教育的作用,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进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