砾间接触氧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复合工艺对微污染河道水质净化的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q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水环境治理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并没有做到持久型、生态型的治理目标,部分河流依然存在污染现象,水质无法达到所要求的地表水质量标准,成为典型的微污染河道。本文即针对微污染河道问题,提出砾间接触氧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复合工艺,研究该复合工艺的水质净化效果。经过26天的调控运行,成功启动了复合工艺系统。稳定运行后,探讨了水力停留时间(HRT)、砾间接触氧化曝气区和非曝气区(砾石O/A区)分段进水配比和砾石O区曝气强度对砾间接触氧化及后置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复合工艺在低污染、低碳氮比条件下的水质净化效果。启动期间观察可见,砾石填料表面出现明显的微生物挂膜,砾间接触氧化(简称砾石区)的COD、NH4+-N去除率最终均稳定在75%左右,TN去除率在50%左右。挂膜成功后,分析各污染物沿程变化情况可知,COD和NH4+-N均在砾石O区的去除效率最高,而TN在砾石A区的去除效率最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优于TN。运行参数优化实验发现,当砾石区HRT为5h时,砾石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COD、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71.8%、75.3%、67.8%;砾石O/A区分段进水配比为1:1时,COD、NH4+-N的平均去除率较高。在1:2时,复合工艺对TN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8.9%,且后置串联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能够很好的弥补分段进水带来NH4+-N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复合工艺对NH4+-N去除率仍可以达到80%以上;砾石O区DO浓度为5~6 mg/L时,复合工艺对各个污染物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进水浓度略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的情况下,处理后出水大多可以达到Ⅱ类标准。得出较佳的参数组合为:砾石区HRT为5 h、砾石O/A区分段进水配比1:1、砾石O区DO浓度5~6 mg/L。复合工艺在低污染、低碳氮比的微污染河道中,仍能够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对COD、NH4+-N、T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0%、80%、50%以上。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开展了密云水库西口外小流域水质净化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工艺流程设计、各构筑物尺寸计算,以及工程投资估算,旨在为不同微污染河道治理工程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黄色茶用地被菊新品种的选育与评价对于充分发挥菊花的美化、生态、经济功能,带动农民致富,城乡美丽,促进退耕还林生态工程与扶贫攻坚民生工程有重要意义。地被菊是常见的一种园林地被观赏植物,因其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广为人知,同时它也是可以食用、药用、茶用的多功能花卉。我国市场上常见的茶用菊的品种多为白色,目前没有黄色茶用地被菊新品种的出现,选育形态、色泽且茶用品质优良的黄色茶用地被菊新品种势在必行。本研究主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河北省迁西地区栗蘑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菌渣,将其回收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菌渣堆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栗蘑菌渣还田的可行性,为减少环境污染、完善板栗可持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以河北省迁西县板栗当年生苗木及6a板栗嫁接树为试验对象,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菌渣还田梯度,按照菌渣占土壤的体积比0%(T1)、33%(T2)、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