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叶荨麻(Urtica laetevirens Maxim.)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荨麻科荨麻属植物,我国宽叶荨麻资源丰富,东北、华北以及西北、西南等地山区均有分布。在我国,宽叶荨麻作为民间用药,被认为具消炎、止痛的作用,但目前对宽叶荨麻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活性及有效成分的研究在国内外还没有相关报道。为了研究宽叶荨麻抗BPH活性及其活性成分,本文进行了相关动物实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溶剂对照组的前列腺组织结构清楚,腺体排列整齐,上皮腔形状较为规则,其上皮为鹅卵状,腺体较小;模型组严重纤维化;阳性药组小鼠的腺体轻度增生,层次增加,上皮复层,腺体变大;上宽醇组(宽叶荨麻地上95%乙醇提取物)小鼠的腺体增生较明显,形状较不规则,上皮腔变小,上皮变厚,呈复层结构,与阳性药组相比,腺体更大;下宽醇组(宽叶荨麻地下95%乙醇提取物)组织纤维化。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上宽醇组小鼠前列腺指数均有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说明,宽叶荨麻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对前列腺增生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其疗效与阳性药有可比性,而宽叶荨麻地下部分95%乙醇提取物对小鼠前列腺增生无抑制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宽叶荨麻抗PBH作用的活性成分,本课题研究了宽叶荨麻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用95%(V/V)乙醇对宽叶荨麻地上部分进行加热回流提取,然后将提取物用热水混悬,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如薄层层析、正向硅胶柱、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D101大孔树脂、HPLC等),对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0个化合物,根据理化常数、核磁共振(1H-NMR,13C-NMR)波普学特征及文献对比,鉴定了其中1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吲哚甲酸(1H-indole-3-carboxylic acid,1)、4-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2)、反式-4-羟基桂皮酸(trans-p-hydroxycinnamic acid,3)、顺式-4-羟基桂皮酸(cis-p-hydroxycinnamic acid,4)、反式-4-羟基桂皮酸甲酯(trans-Methyl 4-hydroxycinnamate,5)、东莨菪素(scopoletin,6)、芹菜素(apigenin,7)、染料木苷(genistin,8)、5,7,4′-三羟基-异黄酮-5-O-β-D-葡萄糖苷(5,7,4′-trihydroxy-isoflavone-5-O-β-D-glucopyranoside,9)、5,7,3′-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葡萄糖苷(5,7,3′-trihydroxy-4′-methoxyl-isoflavone-7-O-β-glucopyranoside,10)、α-紫罗兰醇(a-ionol,11)、胡萝卜苷(daucosterol,12)、β-谷甾醇(β-sito Sterol,13)、尿嘧啶(uracil,14)、次黄嘌呤(6-hydroxypurine,15)、腺苷(9-ribofuranosyladenine,16)、山萘苷(kaemferitrin,17)。化合物1、2、3、4、5属于有机酸类,化合物6属于香豆素类,化合物7、8、9、10、17属于黄酮类、化合物11属于萜类,化合物12、13属于甾体类,化合物14、15、16属于生物碱类。其中,化合物4、5、7、8、9、10、11、14、15、16、17在荨麻属植物中为首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