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协同质量管理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66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逐步成熟,市场竞争演化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各个供应链条之间的竞争。核心企业都在致力于如何优化的供应链,让其更加高效的运作,给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带来更好的效益。在优化供应链方面,如何建立一个高效运作并能覆盖供应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仅仅注重自身内部的质量管理已远远不够,还必须同时注重并参与整个制造群体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才能保证其赢得竞争。企业间协同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促成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到产品质量形成的备成员企业协同合作,建立起协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供应链上的质量管理活动,共同保证和实现产品质量。   论文从供应链整体保证质量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供应链条件下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以有效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水平为立足点,提出了企业间协同质量管理。   论文首先在系统分析了企业间协同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间协同质量管理的实施要点:企业间质量能力的综合评价与整合和企业间协同质量保证机制;其次,论文从生产制造实力、产品质量水平、质量保证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协同能力等五个方面建立了既有供应商质量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给每个指标赋了权重;然后,构建了既有供应商质量能力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一家企业为例做了实证研究,依据对该企业的供应商质量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对其供应商进行了分类整合;最后,论文依据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的传递机制,从企业间协同质量保障制度、企业间协同质量保障活动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涵盖整个供应链的企业间协同质量保证机制,以一家一级供应商企业为实例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间协同质量保证机制的优点。既有供应商质量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企业间质量能力的综合评价与整合提供科学的方法,奠定了企业间实施协同质量管理的物质基础。以核心企业的视角建立起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间协同质量保证机制,为供应链上企业间协同开展质量保证活动提供理论支持,保证了企业间的协同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传统的生产或经济要素对企业组织绩效的增强作用显现出了越来越多局限性,企业必须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成了
学位
石油钻井企业钻井器材品种多、价格高,现有的钻井物资供应管理方法造成钻井钻具大量积压,库存成本高的现象。因此对石油钻井ERP系统物料需求计划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石油钻井企
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产品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需要不断复用和创新知识来应对快速变化的顾客需求,但是从目前的产品设计知识管理来看,知识表达不统一、知识库重复构建、知识库之间缺乏共享机制等因素极大制约了产品设计知识的复用和共享。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将本体引入到产品设计知识库建设中来,力求构建一个知识表达统一、知识内容能够不断进化的知识库,从而解决产品设计中知识共享不足的问题。对目前已有的本体构建方法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凸显,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日益增大,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到社会与环境滞后发展的明显约束,教育、
随着人们对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很多国家已经通过立法规定制造商必须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我国也从2003年开始明确要求电器产品制造商负责废旧产品的回收处理。因此结合我国的情况,如何激励企业积极回收再制造废旧产品,从而促进制造商对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以达到更好的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政府、制造商、回收方三者之间如何制
全球经济环境的特点可以概括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企业处于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单个企业之间的传统的对抗性竞争已经逐步由网络式的合作竞争所取代
学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需求的缺口使“油荒”、“气荒”等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石油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地下储量的约束,而且受自主创新能力的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电子商务在中国得到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购物。一方面,电子商务为用户购买提供了便利,使他们不出家门便可以选择满足其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由于电
2009年6月25日,经国家文化部批准立项,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台湾东海大学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厦门美术馆、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
本文主要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影响。论文首先对产业聚集相关文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进行较为系统地回顾、分析与评述,运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