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ies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al Discourse:A Criti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l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发展的各种方法在不同的时代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现在的社会条件正在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折,后现代世界突出的快速、扁平、复杂的特点及不确定性,使得社会生态学研究视角开始盛行起来。其中教师组织作为一个生态因素被认为对教师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组织变革及教育改革的文献提倡共同体模式的学校组织。这种模式强调信息流通的开发性,成员角色的灵活性,及成员的合作。本文吸取了由Lave、Wenger(1991)和Wenger(1998)发展的共同体理论以及支持它们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发展有积极作用。 由于对社会生态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影响的现实关注,本研究试图利用人种志研究方法对现存的较为普遍的教研组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把现存的教研组转变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障碍及机遇,并且对如何来构建学习共同体做出启示。 本个案研究选择了某大学的一个大学英语教研组,并选用了组织研究方法中的话语方法,主要是对集体备课活动中的交流与互动进行分析。Fairclough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同时,系统功能语法,会话分析及其一些其他的社会学理论也丰富了该分析框架。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从概念意义及人际意义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中的两大主题是一致与紧凑,这反映了主导这一活动的话语是管理化与标准化的话语,它抑制了个体教师的多样性,使得教师不能从参与教研组活动中获取意义。分析揭示了组织活动的机构化的体裁,它阻碍了成员间平等的交流,消弱了教师真正的声音。另外,整个集体备课活动都是按照非常固定的程序展歼,逐渐形成一种模式。模式化的结果是教师的求知欲与批判力被抹杀。这些分析呈现出强势话语如何在教研组中建立并再生。然而,研究显示,在教研组活动中的还存在着与强势话语相对的边缘话语。由于这些交流的话题直接指向教学实践,参与者使用的是叙述方式及水平的交流模式,展示了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因此称它为共同体话语。 根据对教研组中同时存在的强势话语及边缘话语的分析,本文对如何把教研组转变为教师学习共同体做出了以下启示。首先,重新构建对知识及学习的理解。在目前的社会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认识论体现了工具理性,而学习共同体背后的社会学习理论反映的却是解放性知识兴趣,它更关注个体的发展。其次,予以叙事探究合理的地位。叙事探究不同于泛式化方法。后者强调论证与分析、抽象与客观,以及时序逻辑,旨在追求普遍真理,而前者却是在对生活经历的呈现,反思,与理解中认识世界。而教师发展的本质恰恰是对教师生活真正的理解。最后,本文提出了通过转变组织话语把教研组建设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观点。
其他文献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创作生涯横跨两个世纪的文学巨擘。他近乎所有的小说都发表于十九世纪,但因为他在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大胆采用反传统的主题,遭到猛烈的攻击。
《七姐妹》是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一部颇具影响力和好评的力作。她用细腻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中老年妇女的婚姻、家庭生活及她们的内心感受。该小说是一部在叙
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上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1959年,EdwardHall提出了跨文化交际学的概念。二十年后,这一学科传入中国。由于将跨文化交际学介绍入中国的学者大多是外
本文在回顾关于新闻导语研究和文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语料收集,分别建立了中国新闻报道语料库和美国新闻报道语料库,尝试通过探讨六个导语结构要素在分布,类型,社会功能和组合
大江健三郎作为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被日本乃至世界人民所熟知。作为一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所关心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事情及体验,他更加关心
英国作家劳伦斯对于自然的认识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他的作品以讴歌自然,用自然对抗现代工业文明著称,但是他对于自然的认识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进步过程:作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现代外语教学,多媒体技术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如:教师的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使师生受益匪浅。 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