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类病变突变体T34的突变基因定位和T39的生理性状分析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reny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在无明显逆境情况下自发出现细胞程序性死亡,这些突变体具有与超敏反应(HR)相似的生理生化特征,且其中部分突变体对病原物的抗病性较野生型得到提升。T34和T39为经EMS诱变获得的突变体,本文对T34突变基因进行了定位,并分析了T39的生理性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34突变体出现了类似HR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属于类病变突变体。该突变体类病斑自幼苗时期在叶片处开始形成,并不断蔓延直至完全布满整个叶片及叶鞘,叶片衰老死亡。T34突变体对P3和P6两个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较野生型有所提高,而对P2、P4、P5、P7、P8等的抗性无明显变化。(2)遗传分析表明T34突变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图位克隆技术将突变基因定位在12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360kb区域内。(3)结合对T34突变表型及候选基因定位区间,我们选择OsSL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测序分析发现该基因出现了单核苷酸位点突变,导致了 OsSL蛋白天冬氨酸残基突变为酪氨酸残基,而在其他多种植物物种中这一氨基酸残基相对保守,因此我们推测该突变性状很可能是由OsSL基因单核苷酸位点突变引起的。(4)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T39突变体属于类病变突变体。该突变体类病斑自幼苗时期在叶片处开始出现,病斑的形成不受温度条件的影响,但需要光照条件的诱导,因此T39突变体属于起始型、环境敏感型类病变突变体。(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PR1a、PR10、NH1等病程相关基因在T39突变体内表达水平远高于野生型。抗性鉴定试验发现,T39突变体对所接种的8个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都呈现高抗病性,我们推测T39基因可能是水稻细胞程序性死亡和抗病反应的负调控因子。(6)遗传分析表明T39突变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这为T39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客户化产品需求增多,企业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客户化产品设计的需求。借助于在线参数化模型共享平台的应用,帮助
大跨度预应力次梁楼盖具有节省材料及降低楼层净高的优点,但是此类楼盖也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楼盖更轻柔,在人致荷载作用下更容易出现舒适度问题。为了解决这一不足之处,本文以
当今我国的五级政府体系是中央-省-市-县-乡,其中县域经济作为基层环节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县级财政由于多种原因逐渐捉襟见肘,失去竞争力,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为缓解这一问题,自2002年起国家试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部分县域“县财省管”。安徽省便一直是积极的先锋探索排头兵,既2009年在全省所有县域铺开财政体制改革后,2011年在广德县又进行人事权力的改革,达到了经济、财政、人事全由省级管理的彻底的直
目的:观察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成骨后联合89Sr核素治疗的疗效性及安全性,为非小细胞肺癌多发性骨转移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伴多发性(3个及其以上)溶骨性骨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初始时均服用EGFR-TKI治疗,通过CT影像检查判定有无成骨反应发生。其中未发生成骨反应(
在贵金属纳米粒子中,等离子体共振起源于导带中自由电子在电磁场作用下产生的集体振荡。这一效应会引起金属纳米粒子内部的局域电场增强,使其具有增强的非线性和超快的响应时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设计出的金属纳米结构阵列可以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和光吸收。因此,表面等离子共振广泛应用于于低浓度分子的检测、生物
动车组在人们的出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高速性和舒适性成为众多旅客的出行选择。动车组结构的疲劳强度是否满足要求是保证列车行车安全的前提,动车组在高速运行时,
《經律異相》成書於南朝梁,作爲現存成部最早的佛教類書,與所出原經間存在大量異文,具有重要的語料價值。本文以《經律異相》所引北傳四阿含經與其原經異文爲研究對象,利用語
氯化聚氯乙烯(CPVC)材料具有较好的耐溶剂性能、耐腐蚀性、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能,是常用的多孔膜制备材料之一。然而纯CPVC微滤膜存在力学性能不高、表面开孔度低、孔隙度低、抗污染性能差等缺点。如何获得高性能的CPVC微滤膜是其在水处理应用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将CPVC基膜与非织造布进行复合改善膜的力学性能,同时添加功能性组分提高膜的渗透性能和抗污染性能,对CPVC微滤膜在污水处理中的使用具有重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通路在介导触液神经元增殖中的作用。方法:1、提取出生24h内C57BL/6小鼠高位颈髓中央管区周围神经组织,经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纯化触液神经元;2、观察体外悬浮培养的触液神经元成球情况,并连续传代。免疫荧光检测神经球是否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物;3、通过EDU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试剂盒、免疫荧光标记增殖标志物Ki67三种方法检测第3代触液神经元所形成的神经球增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