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明清时期孝妇河畔的望族,主要以淄川地区的韩氏、毕氏、张氏、王氏、高氏、孙氏六个声势显赫的家族为中心,新城王氏、长山刘氏以及淄川袁氏等家族也在文中有所涉及,但不作重点。通过论述各家族的盛衰变化,分析望族变迁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及望族地域化过程。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外,正文部分共六章,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三、四、五章按照宗族的社会功能,即宗族与地方经济,宗族与文化建构,宗族与地方社会风俗的关系逐一展开讨论,梳理宗族发展的脉络。
第一章,淄川社会文化与历史变迁。采用时序式的描述,对淄川的历史以及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加以论述,从而为下文讨论望族的盛衰变化作以交待。
第二章,科名与著姓望族。首先论述淄川六大望族的发展过程,然后对望族盛衰及其背后的根源加以重点分析。对于望族来说,依靠科举获得政治地位,是其家族繁荣的重要保证。一旦其政治地位发生动摇,家族也会随之变化。同时,望族之间的联姻,已经远远超过了合两姓之好的本意。此外,家族成员的社会交往也促进了家族文化的广泛传播。因此,上述三者是判断望族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为了维持已有的社会地位,他们往往需要通过科举等多种努力,实现各种要素之间的平衡。由于各望族内部自我管理和受到的外界影响不尽相同,决定了各家族盛衰长短不一。本章利用图表对望族科举、婚姻关系进行统计,并对宗族与宗教在家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给以关注。
第三章,望族与地方社会经济。不同的起源方式决定了各家族的发展轨迹也不尽相同,通过论述孙氏家族与当地琉璃业发展的关系,阐明望族与上层和下层社会沟通的另一途径,以及由此促进了博山琉璃业的兴起。同时,士绅也通过抵制豪猾抽税,对地方市场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本章还利用毕自严的分家文书以及其他契约文书等资料,分析望族自身对家庭内部进行的经济调整。
第四章,望族文化建构。本章主要论述望族内部的权力规范和管理机制,这就包括了修谱、建祠堂、制家规等自身文化建构。其中望族祭祀形式与管理条例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望族与国家和地方社会的融合。具体到实践层面,望族是如何利用自身已有的资源,实现了地域社会化过程,则是本章讨论的中心。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说,望族的地域社会化过程也是其家族文化建构的过程。
第五章,士人的社会交往与儒学地域化。当我们把全部的研究视角,都放在望族的组织功能及家族权力运作等方面时,也不能忽视了士人在地方社会与家族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士从家族中来,又回到家族中去的过程,反映士人社会交往与地方、家族和国家的联系,同时对特殊的社会群体—隐士,给以关注。
第六章,望族与地方社会风俗。望族作为地方社会的主导力量,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社会风俗。他们在对地方文化的塑造方面具有倡导者、参与者的双重身份。我们还应该看到,望族改变了社会风俗,同样风俗的变化也使望族逐渐世俗化。总之,本文在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并利用口述历史,百姓相传的神话传说等,反映明清时期淄川望族的实际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