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强化的煤化学链燃烧反应特性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te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链燃烧基于分步反应策略,利用循环载氧体传递晶格氧,可在燃烧过程中实现CO2的自富集,是一种兼顾低成本CO2捕集与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型燃烧技术。受制于焦炭气化速率慢,化学链燃烧反应器需耦合炭捕集器、添加燃料反应器的颗粒循环旁路等,其虽能大幅提高CO2捕集率与碳利用率,但复杂了反应器结构,增加了流化运行的调控难度。为此,本文寄望在简化反应器循环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操作策略、添加内构件等方式,改善气固反应与碳捕集效率,实现860°C下高效的化学链燃烧。本文首先基于流化床TGA,探究赤铁矿载氧体的气固反应特性,获取反应机理与动力学参数,为过程模拟提供数据支撑;其次,构建微型串行流化床,分析反应器的循环特性,探究内构件对流化行为的影响,为3k Wth塔式反应器提供设计经验;随后,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深入探讨内构件强化气固过程的机制,优化内构件与反应器的耦合设计;最后,结合微型反应器的结构设计与反应过程的模拟分析,设计并搭建3k Wth塔式化学链燃烧装置,通过分析载氧体还原、气体产物演化与碳迁移规律,明确制约化学链燃烧效率的关键因素,探究强化CO2捕集效率与碳利用率的操作策略,并阐明反应器结构与流化条件对载氧体寿命的影响。流化床TGA可在流化条件下,对物质重量的变化实现精确测量,开创了研究气固过程规律的新篇章。流化床TGA的敏感性高,在测量中需避免变更操作温度与流化气速,且较高的流化风速也会破坏测量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赤铁矿Fe2O3-Fe3O4阶段的晶格氧活性高,需以较高的流化气速(U~36 Umf),方可消除CH4、CO反应过程中气体外扩散的影响;而对强还原性气体H2而言,在流化床TGA适用工况内,仅能实现动力学控制与扩散控制并存的反应条件。赤铁矿载氧体与CO、CH4以及O2的反应过程与缩核模型相吻合,其中CO还原反应级数、活化能为0.9和58.89k J/mol,CH4还原反应级数、活化能分别为0.5和122.61k J/mol,O2氧化反应级数、活化能分别为1和25.75k J/mol。零阶反应模型适用于表征存在扩散影响的反应过程,其拟合得出的H2还原反应级数为1,活化能为31.97k J/mol。微型串行流化床仅需装填350g的赤铁矿载氧体,即可满足化学链燃烧运行对载氧体床料量的需求,显著降低了合成载氧体的研发成本与周期。实验结果表明,微型串行流化床运行平稳有序,可通过物料分布与颗粒循环速率的协同匹配,实现独立灵活的循环流化。返料器物料输送具有间隙性,使得下降管内物料的堆积高度出现周期性波动,对反应器的自平衡过程造成延迟;提高下降管的物料高度和返料器的松动风量,可增加物料输送的连续性,提高颗粒的循环速率。在反应器内耦合隔板内构件,可重构反应器上部的气固流动,增加气固分布的均匀性,并强化密相区的气体扩散条件。同时,内构件能有效抑制了节涌尺寸与其持续时间,并将反应器下部的节涌演化为固相静止的渗流,减少了气固相际的传质阻力。此外,内构件虽可显著延长颗粒的停留时间,但对颗粒升流存在阻碍,降低了颗粒的循环速率。本文结合了Kunii-Levenspiel(K-L)鼓泡床模型与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理论,以耦合内构件的燃料反应器为对象,构建了1.5维度的数值模型,用以探究强化气固反应的有效方式。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气泡行为是影响鼓泡床气固反应效率的关键,大尺寸气泡不仅削弱了密相区内气固的反应强度,而且降低了气泡相向乳化相的传质速率,使得密相区上部的反应速率比底部区域低数十倍。安装隔板内构件可破碎气泡,将大尺寸气泡所在的低效反应区转变为高效反应区,但同时也减少了床料量与循环速率,降低了气固反应速率。当燃料反应器内耦合3个内构件时,气体转化效率达到峰值,比无内构件鼓泡床的气体转化率提高约91%。维持密相区高度不变,增加稀相区的高度,可在一定程度内提高气体转化量,最佳密/稀相区高度比为2.93;内构件的安装高度也可改变颗粒循环速率与气泡尺寸的轴向分布,其最佳安装位置为燃料反应器高度的4/5处。基于微型反应器结构与模拟研究,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台3kWth塔式化学链燃烧装置,其燃料反应器内置4个隔板内构件,形成5级流化腔室的分层结构。本文以赤铁矿为载氧体、小龙潭褐煤为燃料,在860°C~870°C反应温度内,通过优化操作策略,提高3k Wth塔式装置的化学链燃烧性能。得益于内构件对气固反应的强化,3k Wth塔式装置具有高效的气体转化能力,燃料反应器下部三个腔室即可转化80%以上的可燃气体,装置出口的额外需氧率仅为3.6%。通过腔室的取样分析可知,若需进一步降低燃料反应器出口的未燃尽气体浓度,应着重改善CH4转化效率,且相比于载氧体床料量,应优先提高载氧体的循环速率。由于缺乏炭捕集器与内循环旁路,燃料反应器的颗粒停留时间较短(约为96秒),3k Wth塔式装置对CO2的捕集能力不足,在860°C时仅能实现65.6%的CO2捕集效率。通过碳迁移路径可知,煤炭热解在下部两个腔室内即可完成,上部三个腔室均为煤焦气化,在单个高度为250mm的流化腔室内,仅有8%的焦炭实现气态转化;若需强化装置的CO2捕集能力,应侧重于提升煤焦气化速率并延长焦炭颗粒的停留时间。掺混Ni基载氧体虽未能显著改善CO2捕集效率,但提高了晶格氧活性,大幅降低了装置出口的额外需氧率。提高炉内水蒸气浓度,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焦炭的气化速率,并增强水汽重整反应,降低反应器出口的CH4浓度。在燃料反应器提升管底部引入二次流化风,并优化流化风的分级配比,可将颗粒的停留时间提升至280秒,为无二次风运行的3倍,且旋风分离器达到高效分离的工作区间,进而有效强化了化学链燃烧过程,在870°C下可实现80%的CO2捕集效率、96%的碳转化效率以及3.7%额外需氧率。在塔式化学链燃烧装置中,赤铁矿载氧体的使用寿命为300~342小时,耗损颗粒以0.1-0.25mm的中段粒径为主;内构件与燃料反应器内部结构对载氧体磨损的影响较小,降低12%的燃料反应器流化风速,仅延长约1.6%的载氧体寿命;旋风分离器及其入口气速是影响载氧体寿命的关键,高速运行的旋风分离器显著加剧了颗粒磨损,使得损耗颗粒以小于0.1mm的细微颗粒为主。对于旋风分离器的操作优化而言,存在载氧体耗损率与焦炭捕集效率之间的博弈,提高旋风分离器入口气速虽能强化焦炭的利用率,但严重增加了化学链燃烧的运行成本。
其他文献
我国新兴技术战略布局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关创业活动也正蓬勃兴起,但创业企业整体存活率较低、发展困境明显等问题依旧存在。在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新兴技术创业企业面临着多种的挑战,一方面作为创业企业本身具有新生性(Newness)和成长弱性(Weakness),经验不足、资源匮乏等情况凸显;另一方面,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产业本身尚未成型等原因,使其缺乏市场认知和产业基础。这些多种因素的叠加使得新兴技
学位
变分不等式和包含问题,作为优化理论和非线性分析中的重要课题,在数学、物理学、工程技术和数据挖掘等科学领域均有广泛应用。随着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增多,变分不等式和包含问题被广泛应用于图像修复、信号处理、统计学习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诸多领域。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深入学习,研究设计创新有效的算法求解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几十年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研究努力,多种算法被提出分析。基于现有的理论和算法基础,本论文
学位
液晶弹性体(Liquid crystal elastomer,LCE)是一种经典的形状记忆材料,在外界刺激下能够发生较大幅度的可逆形变,在软体机器人、感应器、仿生设备、控制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Finkelman于1981年首次成功制备LCE。此后,LCE材料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以及可逆形变的能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传统的LCE材料只能发生一些简单的形变(例如伸缩、弯曲以及褶皱),这极
学位
工业与民用建筑经过一定的使用年限后,会出现承载能力下降、使用功能降低、安全不达标等问题,在这些情况下,要想继续使用这些结构,就需要进行改造和加固。现行的加固流程强调构件层次,而缺乏整体层次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现有的整体加固多为现浇施工,且加固构造往往依靠梁柱的损伤消耗能量,灾后变形大且难以修复,缺乏高效适用的新型体系;现有的装配式技术具有可行性,但主要应用于新建结构。基于此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
学位
量子信息科技是融合量子物理与信息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有望实现超越经典限制的信息技术,其核心关键是高性能量子信息载源的物理实现。光子由于其相干性好、易于调控、传输损耗低等特点,已经成为实现高性能量子信息载源的重要载体之一。研制小型化、器件化的可集成量子光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量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对光的量子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论文面向量子信息科技对研制可集成量子光源和揭示光的
学位
睡眠是动物普遍存在的行为,它与学习、记忆、免疫、代谢、社交、繁殖等过程都有密切联系。睡眠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调控,温度是调控睡眠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昼夜变换,气候变化,以及从高纬度地区到低纬度地区的长距离迁徙,都会导致环境温度的改变,进而影响睡眠行为。先前研究已经鉴定了几种感受温度的离子通道以及一些感知温度变化的神经元和神经核团。然而,机体如何整合外界环境温度信息到睡眠调控神经环路的机制尚不清楚
学位
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全球能源战略密切相关。高耗能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及新能源的发展可有效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当下工业化氨制备采用能源密集型的Haber-Bosch工艺,造成大量能源浪费。电催化合成氨技术,反应条件温和,但受限于N2过于稳定且难以活化。如何提高电化学合成氨效率成为当下难题。因此本研究工作以高效电化学合成氨为基本导向,以催化剂的改性以及新氮源的使用为基本手段,结合理论计算以及先进的纳米科
学位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涉及个人隐私乃至国家安全的关键信息有可能因被广泛感知、运算、传输与存储而遭受攻击,如何保障关键信息的安全成为物联网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轻量级物联网设备正在迅速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现存轻量级物联网设备也具备一定的安全机制,但是由于自身可物理接触、低成本限制等特性,使得其在密钥存储与安全认证方面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hysical Unclonab
学位
光电化学制氢技术,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从水中产生清洁燃料(氢气),被认为是能够解决未来能源危机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常见光电化学电池的TiO2光阳极的带隙较宽(~3.2 eV),使其只能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部分(只占全部太阳能的5%)从而限制了光电化学制氢技术的应用发展。基于胶体半导体量子点特有的尺寸、形状、组分可调控的特性,量子点敏化的光电化学电池具有增强的光吸收、丰富的表面结合位点、可调节的能带位置
学位
液滴与固体表面的碰撞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介观物理现象之一,并且在工农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而现有的液滴撞击研究和应用开发主要集中在与液滴尺寸同量级的界面现象上,例如液滴的沉积和反弹等撞击现象以及最大铺展系数等;而对液滴撞击过程中的跨尺度动力学行为讨论较少。因此本文综合运用了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和讨论了液滴撞击过程中跨越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动力学行为。深入了解液滴碰撞过程中的跨尺度行为有助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