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局限性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核战争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于地球之上。冷战时期美苏疯狂的军备竞赛,使世界最终拥有了足以摧毁地球几十次的核弹头。在防止核扩散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后,人类建立了一整套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这一机制主要是由一系列国际条约、机构和组织所组成的。其中《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建立后对防止核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有效地遏制了核武器及核裂变材料的扩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核军控与核裁军的进展。
  首先,在美俄之间通过谈判先后达成了限制和裁减战略核武器的协定,使得两个超级核武库的规模大幅度减小。其次,一些有可能发展核武器的国家,诸如南非、阿根廷、巴西等国以及在苏联解体之后实际拥有过核武器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最终也都选择了放弃发展核武器。最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促使世界各地陆续建立了无核区。但是,国际安全大环境等外部原因和机制内部的自身缺陷也造成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效用的局限性。其中机制外部原因,一是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建立之初的国际环境相比,如今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没有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二是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如今一个国家要设计和制造核武器比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建立之初要容易和方便地多;三是美俄等国家利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核裁军方面存在的缺陷,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核裁军,引起无核武器国家的不满;四是少数非条约成员国试图发展本国核力量。由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局限性,几十年来核扩散仍在继续。一些国家不断提高其核武器的质量,一些国家跨过了核门槛,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而另一些核门槛国家也跃跃欲试,企图挤进核大国俱乐部,核走私问题依然严重。
  本文正是从了解外部环境与探究机制内部缺陷两方面入手,研究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效用的发挥,从而找出机制局限性的成因与解决方法。对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应针对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于机制外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是建立合作互信的国际安全大环境为防止核扩散提供根本保证:二是核大国对核不扩散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三是加强区域安全协作以保证无核国家的安全。对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自身问题的解决,应着眼于进行行之有效的机制改革,进而彻底克服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局限性。改革要分为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完善,和对国际原子能机构局限性的克服两方面进行。能够成功克服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局限性,也就找到了彻底遏制核扩散的途径。而另一方面,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局限性如何克服的研究也有益于国际安全机制特别是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帮助。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航天、生化、通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全球环境带来了新的压力。随着跨界环境污染事件的逐渐增多,许多事故不再是由于国际法主体违反国际法义务而引起的,传统的国家责任已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跨界环境损害责任(即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引起的环境损害后果责任)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法概念被提出,跨界环境损害责任问题也从一个区域性的具体法律问题发展成为了带有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合法性被削弱,法与社会运动促使法律思想蓬勃发展,伯克利学派回应时代的呼唤,提出了回应型法理论,它的主要思想集中在其著作《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中,它是解决美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新思路。伯克利学派希望将法律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在学术上整合法理学与社会学,在法律实践中解决法律与合法性危机,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解决社会问题。伯克利学派的主
学位
期刊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没有仲裁管辖权的案件仲裁庭是无权审理的。通过对仲裁庭管辖权的异议,当事人可以谋求其他途径解决国际商事争议,进而维护其自身利益,因此,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异议的目的在于否认仲裁庭的管辖权。对管辖权异议的研究更有着重大的意义,即有利于仲裁庭公平、公正的审理案件,又有利于当事人经济、效率的解决争议。而我国的仲裁立法并没有对仲裁管辖权异议做出过多规定,且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