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分子筛膜的制备及其CO2分离的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lar1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与日俱增,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如何高效廉价方便地捕获分离CO2成为关键。分子筛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在气/液体分离与纯化等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硅铝比为3~4的T型分子筛膜,因其具有独特的孔道结构、亲水性和耐酸性能,显示出优异的CO2分离选择性和渗透性能。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溶胶合成液的体系中,采用两步变温合成法制备了T型分子筛膜,系统考察了变温合成两个阶段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合成膜的晶化过程以及CO2分离性能的影响;在清液体系中,通过控制合成溶胶配比与调控合成条件制备出性能较好的T型分子筛膜,系统研究测试条件对CO2渗透性能的影响及其渗透规律。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⑴在溶胶体系中采用两步变温水热合成法制备T型分子筛膜,系统考察了合成温度和晶化时间等变化因素对合成膜的晶化成膜、形貌以及CO2分离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两步变温合成法中低温有利于晶化成核,高温则促进晶体生长,通过两步变温合成法可有效控制膜生长过程和晶体结构从而获得高性能T型分子筛膜。在优化条件下合成的T型分子筛膜,35℃时在CO2/CH4(50/50 vol%)混合气体体系中,CO2的渗透率达6.2×10-8 mol.m-2.s-1.Pa-1,分离系数为80;在CO2/N2(50/50 vol%)体系中,CO2的渗透率达5.9×10-8 mol.m-2.s-1.pa-1,分离系数为43。⑵在清液体系中水热合成出纯相的T型分子筛膜,研究发现渗透过程中膜两侧压差、混合气组分浓度、测试温度以及吹扫气流量等测试条件对膜渗透性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温度为35℃,压差为0.10 MPa,混合原料气中CO2浓度为10 vol%,吹扫气流量为400 ml/min时,合成的膜具有最优CO2分离性能。该膜在CO2/CH4混合气体中,CO2的渗透率为7.5×10-8mol.m-2.s-1.pa-1,分离系数为48;在CO2/N2混合体系中,CO2的渗透率高达7.8×10-8mol.m-2.s-1.pa-1,分离因子为37。该膜的CO2的渗透性能均高于Robeson上限文献值。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据调查,我国现有的150多座大型矿山大部分已进入中晚开采期,有些矿山将在近年相继闭坑或转产。预计到2010年占矿产品供应绝对优势的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most of the
加纳黄金收入增加据透露,在2008年8—10月的3个月中,加纳的黄金生产收入增加超过25%。据彭博社报道,南非矿业协会(Chamber ofMines)宣布,在2008年第三季度,加纳黄金收入增长2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配位聚合物由于其结构的多样性及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化学领域之一。在配位聚合物的组装过程中,中心金属离子、有机配体、反应温度、反应体系的pH以及组分的摩
笔者与志录先生相识,始于几年前他撰写的类似于朱子格言的《兴家格言》。近又闻他写的简体兴字颇获好评,不禁暗自嘀咕:简体的兴字仅有六划还五笔类点能有什么好?民族大义怎样能体现?之前我就知道这位老兄视野开阔才华横溢,遇事喜欢另辟蹊径,不按常理出牌,比如数友同去旅游半道迷路,只有他不久便设计出专利技术“风景区路面指向标”。这回不知怎么又突然冒出个兴字再引兴趣,所以决定问个究竟。  带着疑问再行相约,见到了
刚接触摄影的朋友可能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拍摄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呢?我觉得要把照片拍好,摄影师在创作时的思想与感悟很重要,也就是必须要有摄影理念作为指引。摄影理念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人们强烈意识到造成环境问题最重要原因是化石能源的过度利用。因此,开发新的清洁、安全的能源迫在眉睫。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太阳能具有存在广泛、存量丰富、洁净环保等优点,是地球上大部分能源的最终来源,目前对太阳能的利用只占0.17%,所以对太阳能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究和突破。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另一种转换存在形式,是太阳能在生物体内的储存和富集,它被认为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