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变迁研究——以村民从业选择为视角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65210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整合桂东北民族村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聚焦桂东北民族村寨20世纪前、1900-1949年、1949-1978年、1979-2000年这四个重大历史时期,分析桂东北民族村寨从业选择的演变趋势,从而理顺从业选择与乡村产业转型的关系。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将桂东北民族村寨划分为山区民族村寨和坝区民族村寨。在20世纪前,山区民族村寨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型农业经营方式为主,辅以杉、松、竹木、茶等林木种植,培育林副产品,形成了农林兼具的产业结构。坝区民族村寨立足稻米为主的粮食生产,手工业和商业仅有零星发展,形成了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这两种类型的产业结构为桂东北民族村寨的产业变迁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后,国际国内市场的力量促使村民从业分途。山区民族村寨和坝区民族村寨从业选择朝着三个方向转变:一是出现林农、粮农、糖农等专业型农户、手工专业户和商贩;二是村民身兼多职,在市场导向下组织生产;三是地主、富农和商人合股投资手工业和矿业。民族村寨村民从业选择的三重转变,激发了民族村寨产业结构的三重初变。产业三重初变,具体表现为桂东北民族村寨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趋势加强,以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纺织为中心的特色手工业获得发展,农村地区商贸经济繁荣。尽管山区民族村寨和坝区民族村寨都历经产业初变,但是坝区民族村寨转型力度强于山区民族村寨。
  新中国成立以来,桂东北民族村寨通过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形成了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集体化经济体制。村民成为人民公社的一员,其从业选择完全受到人民公社的管理和调配。从业选择由此激变为从业改造,并连锁引发产业激变,突出表现在农村经济集体化和村民参与社会主义工业化。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活力得到充分迸发,打破了限制村民自由从业的枷锁。桂东北民族村寨村民从业多元化和自由化,村民务农、外出务工、从事“非农”职业以及回乡创业构成了村民的从业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促使村民从业选择带动村寨产业转型。村民脱离传统农业,逐渐从事旅游业,村寨由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型;扎根于本土的村民,从事现代生态农业,村寨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生态农业;村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事各种“非农”职业,村寨由传统农村经济转向城镇化;村民“离土不离乡”,村民进入乡镇企业谋生,村寨由传统农业转向乡镇企业。
  回望百年来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变迁之路,可以归纳为四条发展路径,即从传统农业走向旅游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生态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城镇化;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工业。这四条路径是由历史上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市场对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以及劳动生产力的解放所驱动而形成的。同时,百年来民族村寨产业转型任务艰巨,劳动力专业化水平低、劳动力市场流通不活跃以及劳动生产力的萎靡仍然制约着产业转型。
  笔者认为,传统时代农业或农林兼具的产业结构,在很长时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构成了桂东北地区传统产业结构的基础。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三重变迁,分别体现在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农村特色手工业发展和农村商贸经济逐渐兴旺。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集体化运动,展现了制度安排对农村劳动力的管控,延缓了劳动分工和产业转型,产业激变为农村经济集体化和村民参与社会主义工业化。1978年以后,桂东北民族村寨传统农业或农林兼具的产业结构分别向现代产业转型,传统农村经济向现代城市经济转型。百年来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变迁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传统产业虽在当代仍然延续,但随着村民从业选择的改变,呈现出渐次衰败的状态,而现代产业则踏着时代浪潮,迎头赶上,呈现出繁荣兴旺的状态。
其他文献
13世纪安茹王朝统治下的爱尔兰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征服者的势力开始扩张至整个岛屿,同时以英格兰为蓝本的治理体系也被建立起来,盎格鲁-诺曼社会的政治、军事组织和生产生活方式在这些地区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其相对特殊的历史格局。  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开启了征服的进程,从此爱尔兰被纳入安茹王朝的统治范围,征服者开始了持续的殖民活动。随后亨利将爱尔兰作为封土赐给约翰王子,约翰继位为英王后,爱尔兰便开始与英格
学位
1362年爱德华三世颁布法令,规定治安法官每年定期四次开庭,季审法庭由此诞生。在转型时期的英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政府不断尝试各种管理方法,季审法庭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司法和行政职能。都铎王朝时期,都铎君主们充分发挥季审法庭的作用,季审法庭成为英国地方政府的中心。季审法庭从成立到17世纪,经过不断完善,处理的内容日益庞杂,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经济法规、社会治安、宗教、济贫等诸多问题。季审法庭
学位
领主自营地,与佃农份地一同构成了中世纪庄园地产结构的基本特征。它是为领主直接带来收益的地产,其重要性会因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中世纪的英国,领主自营地的管理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领主会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选择不同的经营策略:当生产成本低且社会需求大、物价高时,领主大多选择直接经营自营地以获取收益,这种情况下自营地的价值也能得到体现,领主甚至还会选择对其自营地进行扩张;而当生产成本
学位
约公元前两千年末,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家族重新统一了上下埃及,埃及正式进入中王国时期,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埃及统治者们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深深地影响了中王国时期的城镇。政治上,中王国统治者对内强化王权,削弱地方贵族势力;对外不断尝试扩展疆域,将埃及南部边界向南推进至第二瀑布。经济上,中王国时期大规模开垦国内农业用地,发展经济。宗教方面,中王国时期各城镇兴修神庙,地方神庙正式被纳入国家掌控
学位
伊本·赫勒敦是中世纪晚期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他将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以文明史观的视角研究世界历史。他阐释了文明产生于人的社会性,文明的兴衰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与更替。以国家政权的不断更替为基础,伊本·赫勒敦认为历史是循环往复的,提出了历史循环理论。笔者从游牧社会和定居社会的角度对其著作《历史绪论》中所论述的文明史观进行探究。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绪论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又因黄河流域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使得水旱灾害频繁,为沿线,尤其是下游地区的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面对频发的灾害,在科学水平有限的古代,人们除了日常的应对措施以外,往往将希望寄托于神灵,通过对神灵的祭拜以求得神灵保佑,这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不断推动着民间信仰的演变与发展。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
学位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围追堵截,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关系日趋恶化,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处境危机四伏。此时,美国对越南觊觎已久,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一时间,战争的阴影笼罩中南半岛。美国军机、舰船不断入侵中国领土,打死打伤中国军民,威胁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在此背景下,应越南劳动党的请求,我国制定了援越抗美政策。援越抗美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学位
19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正式批准成立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关于该公司的相关研究,学术界主要专注于公司本身的个案研究,分析英国在北婆罗洲地区的殖民政策,对公司的发展历程与英国殖民政策之间的联系则缺乏整体性认识,进而忽视了公司在北婆罗洲历史上和英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英属北婆罗洲特许公司的兴衰历程,将公司的成立、主要活动和结束与英国殖民政策的演进联系起来,进一步探究公司在北婆罗
学位
自君士坦丁大帝确立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之后,基督教作为拜占庭帝国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力量,贯穿了历史发展的始终,皇权与教权的交织也是拜占庭历史中较为突出的特点。纵观早期拜占庭的历史,皇权在对教权的控制方面常常处于主导地位,皇帝们为了帝国的统一、教会的统一,积极参与教会事务、调解教会矛盾。但是随着基督教羽翼渐丰,其对皇权的反抗也渐渐显露出来。本文期望以塞萨洛尼卡大屠杀事件作为核心,分析早期拜占庭帝国政教关
狄奥多西一世统治时期,基督教与多神教的宗教冲突最为剧烈。四世纪最后二十年,因为统治者压制多神教的举措,统治者与罗马元老贵族的矛盾不断升级。在狄奥多西一世统治时期,帝国不断蚕食罗马元老贵族的宗教特权,搬走罗马元老院的胜利祭坛,撤销对神庙祭司的财政支持,到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下令取缔多神教。而罗马元老贵族作为多神教的坚定捍卫者,对持基督教信仰的统治者打压多神教的行为感到不满。罗马元老贵族为恢复多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