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指数和BIS双频谱指数在判断意识上的比较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y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是被美国FDA认定的监测镇静深度的指标。研究表明BIS与多种麻醉药物的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但是BIS对伤害性刺激的监测不敏感,对脑电信号的瞬时变化不能做出即时的反应。熵指数分析脑电图的复杂性或“秩序性”。麻醉深度增加时,脑电图数据变得更可预测或包含更多的“秩序性”,更多的秩序性代表复杂性更小,熵指数更低。而当麻醉深度减浅时,脑电图数据出现秩序性降低,不规则性增加。与BIS运算法则不同,熵指数不依赖于脑电图的绝对频率和幅度范围,运算法则是以所测患者的生理状况为分析基础的。BIS监测中需要从其数据分析中滤除肌电图信号,但熵指数监测中的肌电图信号却十分有用,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肌电图信号对意识水平或镇痛的评价较脑电图更为敏感。因此本研究探讨熵指数在判断意识上是否优于BIS。   资料和方法:本研究选择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或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全麻患者。所有患者均同时监测BIS和熵指数。BIS电极及熵指数电极分别由麻醉医生随机置于同一患者额头左右。麻醉诱导异丙酚的靶控血浆浓度均从4μg·ml-1开始,每30秒进行一次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直至患者意识消失(OAA/S评分≤1分),记录每次OAA/S评分即刻的熵指数(RE,SE)和BIS值。麻醉维持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缝皮时停止输注。记录患者意识消失前后和意识恢复前后每30秒的熵指数(RE、SE)和BIS值;   结果:指数(SE,RE)和BIS在意识消失前30秒与意识消失即刻比较均有显著性降低(SE78.1至67.2:RE85.9至72.7;BIS80.6至65.9,P<0.01)。但是在意识恢复前30秒与意识恢复即刻比较,BIS虽然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66.6至71.6),而SE(65.3至75.4)和RE(73.4至89.2)的增高却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SE、RE、BIS与OAA/S在诱导阶段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r=0.88,r=0.75,(P<0.01)。SE、RE、BIS镇静深度Pk值分别为0.83±0.07,0.89±0.05,0.81±0.04。   结论:熵指数与BIS在监测镇静深度和判断意识消失方面均能达到较好效果。但是在异丙酚麻醉恢复期的意识判断上熵指数(SE,RE)可能优于BIS。
其他文献
对国标图集15S909《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图示中若干解读的讨论,如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定义、取水口(井)的设置、消防泵流量和压力测试装置的设置等,进行探讨,
第一章: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关节突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关节突常被侵犯,本研究通过对AS晚期
汽车副仪表板是汽车内饰件一个非常关键的零件,副仪表板的设计质量直接决定了后期车辆品质,本文归纳总结了汽车副仪表板设计流程,汽车副仪表板的设计开发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
【Abstract】Our current problem is that we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ormer competenc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neglect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Thi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est reason for th
癌基因MDM2(小鼠双微体扩增基因)在许多肿瘤过度表达,且在肿瘤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上起重要作用,MDM2已成为肿瘤基因治疗中的重要靶点。目前,针对MDM2表达情况的诊断方法主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临床表现为无明显外源性病因的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引起广泛皮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实验一:电针刺足三里穴对Walker256肿瘤种植大鼠癌性疼痛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刺足三里穴
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logy,IgAN)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具有相同免疫病理学特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以系膜区异常糖基化IgA沉积为主要病理表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
研究背景:  乙酰化修饰为细胞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一种,可逆的乙酰化修饰过程可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水平,蛋白酶活性以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各类活动。在线粒体内总计1
背景与目的: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全球范围内的肥胖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是指由于机体脂肪细胞体积肥大或数量增加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