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对大鼠M1巨噬细胞注射所致椎间盘损伤的疗效观察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混搭手术预后不良因素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大鼠M1巨噬细胞注射椎间盘损伤模型构建目的:利用21G针头尾椎穿刺模型做对比研究,探讨M1巨噬细胞椎间盘注射致椎间盘退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以4周龄SPF级SD大鼠为骨髓提取对象,应用含LPS及IFN-γ的培养基扩增诱导大鼠骨髓来源的M1巨噬细胞,将得到的M1巨噬细胞行real-time RT-PCR检测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及IL-1b基因的表达。2.选取大鼠Co6-Co9尾椎间盘分别行21G针头穿刺、空白对照及M1巨噬细胞注射处理。3.处理后8周、12周,对大鼠尾椎间盘进行MRI及CT检查,应用软件统计测量椎间盘退变程度及椎间盘高度。12周处死大鼠,对大鼠椎间盘实行HE和番红固绿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接种后细胞为圆形漂浮细胞,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贴壁。收集未贴壁细胞在含M-CSF培养基培养48小时后,大部分细胞已经贴壁,为M0巨噬细胞,经诱导M1巨噬细胞成熟后,细胞形态多样,有伪足和凸起,利用real-time RT-PCR检测发现IL-1b及TNF-αm RNA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中IL-1b m RNA M1组是M0组72.3±13.9倍,TNF-αm RNA M1组是M0组7.3±0.5倍,表明M1巨噬细胞培养成功;2.注射M1巨噬细胞后8周及12周椎间盘信号明显减低,减低程度大于穿刺造模组。注射M1巨噬细胞后可使得椎间高度明显下降,且终板软骨遭到侵袭,出现终板破坏;3.组织学染色可见对照组椎间盘组织结构整齐,髓核及纤维环结构清晰。而穿刺造模组椎间盘纤维环断裂、髓核细胞减少,终板边缘不规则。注射组则间盘内容物进一步下降,结构错乱明显,终板严重不规则。HE染色评分对照组4.15±1.15、穿刺造模组8.73±1.40、M1巨噬细胞注射组11.52±1.22,番红固绿染色评分对照组4.79±1.19、穿刺造模组11.31±1.38、M1巨噬细胞注射组11.78±0.93;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穿刺造模组蛋白多糖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M1巨噬细胞注射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穿刺造模组和对照组,P<0.05;II型胶原表达穿刺造模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1巨噬细胞注射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穿刺造模组和对照组,P<0.05。小结:1.21G针头椎间盘穿刺及M1巨噬细胞注射均可制造出椎间盘损伤模型,共同表现为核磁信号减低,椎间高度降低及细胞外基质成分丧失;2.M1巨噬细胞注射椎间盘损伤模型的可能机制与其分泌的炎症因子有关;3.M1巨噬细胞注射组较21G针头椎间盘穿刺组椎间盘损伤严重,是今后可以应用的重度椎间盘损伤模型。第二部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对大鼠M1巨噬细胞注射所致椎间盘损伤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iPSC对大鼠M1巨噬细胞注射所致重型间盘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求其作用机制。方法:1.以4周龄SPF级SD大鼠为骨髓提取对象,应用含LPS及IFN-γ的培养基诱导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M1巨噬细胞,将得到的M1巨噬细胞注射大鼠Co6-7及Co8-9尾椎间盘,制成尾椎间盘重型损伤模型。2.M1巨噬细胞注射造模后8周对实验大鼠Co6-7及Co8-9尾椎间盘分别行PBS注射对照处理及iPSC注射处理。3.iPSC注射治疗后8周及12周,对大鼠尾椎间盘进行MRI及CT检查,应用软件统计测量椎间盘退变程度及椎间盘高度。12周处死大鼠,对大鼠椎间盘实行HE和番红固绿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iPSC注射结束后8周及12周Co6-7(退变组)椎间盘信号均较Co7-8(空白组)明显减低,椎间高度明显下降,且终板软骨遭到侵袭出现终板破坏;而Co8-9(穿刺+iPSC组)较退变组可见椎间高度有所提升,椎间盘信号明显增强,对椎间盘退变具有一定治疗作用。2.组织学染色可见对照组椎间盘组织结构整齐,髓核及纤维环结构清晰。而退变造模组椎间盘纤维环断裂,髓核及纤维环边界中断,髓核细胞减少,胞外基质凝结,终板边缘不规则。穿刺+iPSC组椎间盘结构较退变组髓核细胞增加,纤维环及髓核边界清晰,较退变组改善明显。HE染色评分空白组4.55±0.89、退变组7.18±0.98、穿刺+iPSC组5.17±0.70,穿刺+iPSC组评分显著低于退变组,P<0.05;番红固绿染色评分空白组4.4±1.17、退变组11.60±1.38、穿刺+iPSC组9.02±1.13,穿刺+iPSC组评分显著低于退变组,P<0.05。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退变组蛋白多糖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穿刺+iPSC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但显著高于退变组,P<0.05;退变组蛋白Ⅱ型胶原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穿刺+iPSC组阳性表达率低于空白组但显著高于退变组,P<0.05;退变组的TGF-β表达率明显低于穿刺+iPSC组,P<0.05,穿刺+iPSC组TGF-β表达率低于空白组,P<0.05。小结:1.iPSC对M1巨噬细胞所致的间盘退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升高椎间盘信号强度及提升椎间盘高度,具有促进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合成的作用;2.iPSC治疗M1巨噬细胞所致的间盘退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椎间盘细胞的数量,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以及调节椎间盘退变相关TGF-β通路有关。第三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混搭手术的预后不良因素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颈前路混搭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并探讨术后颈椎后凸畸形进展的原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86例进行性脊髓压迫及伴有局部后凸畸形且接受前路混合入路(ACDF+ACCF)的患者。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恢复率评估其临床预后。根据术后局部后凸的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较差组。多元logistic回归用于评估危险因素。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术后和最后一次随访之间的局部后凸畸形的变化。结果:其中20例患者的术后恢复率低于5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T1倾斜角和局部后凸畸形矫正不良均与临床预后不良相关。术后局部后凸加重的危险因素有T1倾斜角、C2-7SVA、邻近节段退变(ASD)和移植物塌陷。小结:1.对于前路混搭手术而言,手术年龄,症状持续时间,T1倾斜角和局部后凸畸形是CSM和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2.较小的T1倾斜角、较大的SVA可能与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进展有关,而后凸角度的恶化伴随着术后ASD发生率的增加以及移植物下陷的情况出现。
其他文献
阿尔茨海默病(AD)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包含了精神行为、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或者异常,同时患者病程表征为进行性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关于全球范围内AD的2015年报道显示,全世界范围内每3秒就可能出现1例临床新发的患者,而到2050年全世界AD患者可能会升高至1.315亿人左右,同时这其中约70%患者来自发展中国家。临床AD患者人数的不断的增加和发病率的日益升高对世界各国
房颤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了。目前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已经从最初的“多子波学说”到目前的“局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和“肺静脉波”学说。自Haissagueeree在房颤的“驱动”说和“多子波折返”说基础上,结合临床上手术消融结果提出了新的“肺静脉波”假说,该假说认为,肺静脉及其周围的心房组织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键部位,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的快速异位激动在通过肺静脉前庭时容易形成折返及颤动样传导,并进而
第一部分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25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及椎间隙植骨融合。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区域是否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稳定情况。对比
第一部分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自噬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目的:通过Cox回归模型构建与总生存相关的肾透明细胞癌(cc RCC)中心基因预后指数,获得自噬相关的临床生物标记物及预后判断模型。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cc RCC数据集,以识别cc RCC患者自噬相关基因(ARGs)的表达。功能富集分析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由Metacape数据库构建。中心基因由Cytoscape软件提
第一部分基于TCGA数据库鉴定结直肠癌lnc RNA、mi RNA及m RNA的差异表达及预后相关基因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lnc RNA、mi RNA及m RNA的差异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筛选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RNA,寻找结直肠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1.下载TCGA数据库结直肠癌患者转录组数据及其临床病理数据。2.利用R语言中的edge R程序包,分别对lnc RNA、mi RNA及m
第一部分 多种超声心动图技术联合在表柔比星诱导的心脏毒性动物实验模型中的应用目的:本研究比较了多项超声心动图参数在早期检测、预测和联合诊断抗肿瘤相关心脏毒性方面的潜在能力。方法:通过反复给予雄性Balb/c小鼠低剂量表柔比星(6×3mg/kg;n=20)以诱发心脏损伤,同时给予对照组小鼠(n=10)生理盐水来制作动物模型。使用高分辨率啮齿动物超声诊断仪在基线,第二、第四和第六周期后的1天以及化疗结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早发冠心病(PCA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亚洲国家中日益普遍,然而,对于它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选取了PCAD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旨在分析PCAD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为PCAD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相
第一部分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模拟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目的: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对骨折的诊断、治疗、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复杂型,目前仍存在争论。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研究目的是从三维空间角度分析这种复杂骨折的损伤机制并提出基于三维损伤机制的骨折分型。方法:1.选取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CT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将骨折的DICOM文件进行处理,分别重建股骨远端以
第一部分 化疗敏感组和化疗抵抗组NSCLC肿瘤组织lncRNA TUG1表达情况和临床病理特征目的:研究lncRNA TUG1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组和化疗抵抗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lncRNA TUG1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qRT-PCR法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组(n=43)和化疗抵抗组(n=65)肿瘤组织中lncRNA TUG1表达水平进行检测,Kaplan-M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既往也被称为间质性肺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间质炎性和纤维化疾病,病理组织学特征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为主。IL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包含200多种疾病,临床上常常因为病因诊断困难、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预后较差而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儿童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发生肺炎,也是导致学龄前儿童死亡最重要的病因。目前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