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半导体碳管薄膜传感器的气体检测系统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53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环境中有毒、易爆的气体(例如H2,H2S,NO2)的快速、连续监测对人类生命和工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先进的气体传感技术需要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小型化和低功耗等特点。目前主流的商用气体传感器是基于电阻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型的,但是由于它的体积较大且工作温度高于200°C,所以在先进的气体传感技术中并不受青睐。近年来,利用纳米材料(包括纳米线、纳米管和二维材料)来构建室温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气体传感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碳纳米管(CNT)由于其超薄的结构、较高的比表面积、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高稳定性,被认为是构建高灵敏度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的优秀纳米材料之一。不幸的是,第一、大多数纳米材料有一些严重的缺点比如材料均一性和器件性能的再现性差且难以批量制备。第二、纳米材料基气体传感器在较低的操作温度下存在恢复时间长的问题。第三、由于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其对气体分子的高亲和度使得传感器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态,导致检测时间长。为了在实际应用中对气体进行连续和快速地检测,气体传感器必须解决以上问题。对于气体传感器件的结构,由于场效应晶体管基传感器一般工作在室温下且灵敏度高,且第三端栅极的引入也可以提供更灵活的方法去操控传感器的性能,所以更满足我们实际应用的要求。在本工作中,我们批量制备了器件性能高度均一的碳管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基气体传感器,通过在碳管薄膜表面的多种修饰实现了对H2、H2S、NO2的检测。对于传感器在室温下恢复慢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栅压辅助恢复的方案,只需要在底栅上施加一定的电压,通过底栅产生的电场来降低气体分子脱吸附的表面势垒,加快气体分子的脱吸附,便可实现气体的快速恢复,且恢复速度相比自然恢复提升了一个量级。而且,我们通过施加不同的底栅电压的值可以控制器件的激活和休眠状态,实现传感器在一直有目标气体的环境下的准确检测。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浓度气体的响应曲线的最大斜率可以最快地反应气体的浓度,所以我们根据栅压辅助控制器件在激活模式下的响应速度来快速获取目标气体浓度,不用等到平衡态。为了展示CNT薄膜晶体管基气体传感器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我们搭建了便携式检测系统,结合栅压辅助的方案,实现了对H2的快速检测,达到了10 ppm的检测分辨率、小于10 s的检测时间及50 s的室温快速恢复时间,成功地将CNT基气体传感器提升到实际应用水平。我们对比了已报道的其他纳米材料基H2传感器检测系统,我们的系统性能表现优异。我们也考虑到目前单个气体传感器存在的一些问题(选择性、湿度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所以制备了碳管薄膜基气体传感器阵列并测试了其对多种气体的交叉灵敏度。希望通过算法补偿,提升传感器的性能。
其他文献
近年来,柔性传感器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电子器件以其便携性、实时性和可远程监控的特点,在智能化电子皮肤、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医疗辅助、健康和体育运动监控等实用场合中都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潜力,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更多的研究兴趣。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里,通过电子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探索和持续改进,基于智能柔性衬底的多种类型的电子传感器,包括电阻式,电容式,压电式的柔性传感器以及基于场效应柔性电子传感器层出不穷。这些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在急剧攀升,每天所需要消耗的清洁能源数量也正在不断地增加。自2009年以来,卤化物钙钛矿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已经成为了热门的研究话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基于ABX3材料的基础上作为电池的吸光层,具有直接可调带隙,高的电子、空穴迁移率,较强的光吸收系数,高缺陷容忍以及低载流子非辐射复合。除此之外,商业上可以实现卷对卷印刷制造。近些年来,研究者通
在现今医学诊断中,以超低浓度检测疾病生物标记物对医疗诊断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常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ization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和酶联免疫试剂盒(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分别对基因筛查和癌症诊断进行检测,然而这些方法需要对目标生物分子进行标记,并且设备昂贵,耗时较长,阻碍了他们在床旁检测(Point-o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自2009年诞生以来,其光电转换效率在短短的十几年内由3.81%跳跃式的攀升到25.5%,而空穴传输层作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改善空穴传输材料的性能可以提高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三个体系的空穴传输层材料对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等器件性能的影响,希望可以为研制低成本且高效率的空穴传输层材料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从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的高速发展,中央处理器(CPU)在大数据并行计算上显得力不从心,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人员开始使用计算机硬件中的图形处理器(GPU)的多线程并行计算来获得更高的性能和效率,使一些大规模且复杂的计算相比CPU运算节省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为了分析晶体的原子尺寸的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像模拟技术是重要且不可少的工具,实际应用中,常通过商业软件或非商业软件来模拟TEM
随着科技中电子技术的逐渐发展,许多电气设备朝着小型化、高密度、高集成度以及高效率方向发展,其中照明电源首当其冲。首先,论文介绍了光伏储能LED电源照明系统的背景和无源元件集成技术的发展,针对光伏储能照明系统所遇到的问题充电效率低、体积大以及间歇性输入电压特性导致输出不稳定提出了解决思路,进而分析了本课题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本文将光伏储能和谐振电路相结合,并且充分考虑到LED照明系统的应用场景,因此
二氧化钒(VO2)作为一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其VO2(M/R)在68℃附近能发生可逆转变,同时伴随着优异的近红外波段调节特性,使得它成为智能窗材料领域的研究热门。然而将其应用于智能窗上时,存在相变温度过高、太阳能调节率过低以及制备成薄膜后颜色呈现黄色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分别采用W-Fe和W-Mn共掺杂制备了低相变温度VO2粉体,并研究了掺杂元素对合成M相VO2的影响,进一步将热致变色微胶囊与VO2粉
群体行为识别研究至今,已然变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智能控制、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方面有着辽阔的学术前景和不可估量的工业价值。群体行为识别是对群体行为进行有效的表示及分类的研究,由于视频采集中容易出现遮挡和未对准的问题导致背景混乱,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复杂等原因,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现有的群体行为识别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会关注个体与个体之间和其所在群体之间关系的信息,但在一
随着科技发展和用户生活水平提高,化石能源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险峻,可再生能源结合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并快速发展,电网是能源互联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电网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作为提高信息互享及智能配电的新思路,智能电网得到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的关键要素是用户侧电力分配,故精准的用户侧负荷预测对智能电网的合理运行和经济调度有着重要联系。本文以智能电网用户侧负荷预测作为研究背景,将设计
传统燃油汽车的使用加剧了能源的紧张和一系列环境问题,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对于电动汽车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中电动汽车充电问题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在实际的供电场合下,利用新能源(风能、太阳能)进行电能补给的稳定性欠佳,导致系统输出电压波动。为解决新能源对电动汽车供电稳定性问题,开展基于变换器的系统输出电压稳定的控制策略研究,对提升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效率以及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