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马氏体白蚀层相变及疲劳特性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iba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轨隐伤即指钢轨表面裂纹和轨面压溃等形式的失效,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滚动接触疲劳缺陷。隐伤往往与白蚀层伴随产生在钢轨表面,大量研究表明白蚀层的形成容易促进钢轨表面隐伤失效的发生。与钢轨基体相比,白蚀层具有特殊的组织结构特征,且其形成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结论,同时有关白蚀层如何影响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
  本文基于温升诱导马氏体相变的白蚀层形成机制,以钢轨表面的白蚀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线路钢轨表层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观测、材料的高速淬火膨胀试验及压缩热模拟试验,同时结合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分析轮轨接触热机械耦合效应对钢轨表面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温升诱导马氏体白蚀层生成的相变过程,进而研究马氏体白蚀层的存在对钢轨表面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以及白蚀层区域裂纹尖端的起裂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对实际运行线路上的退役失效钢轨进行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观察存在于钢轨隐伤处附近的白蚀层形貌。分析白蚀层显微结构特征、裂纹分布及其扩展特点,测试白蚀层与钢轨基体的显微硬度。通过热膨胀试验和压缩热模拟试验分别获得珠光体钢轨材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相变以及热力学性能参数。结果表明:钢轨白蚀层为马氏体组织结构、呈圆弧状,最大厚度约为20μm。白蚀层首尾两端及中部均发现裂纹存在,首尾两端裂纹均沿白蚀层与钢轨基体界面扩展,中部裂纹垂直扩展穿透钢轨基体界面。珠光体钢轨材料奥氏体化相变起始温度为719℃,快冷生成马氏体的相变温度为255℃。奥氏体的热膨胀系数最高,马氏体的热膨胀系数略低于珠光体。
  2.基于实际观测的包含有白蚀层的钢轨组织结构特征,提出一种新的三维热弹塑性有限元建模分析方法,使用与温度相关的钢轨材料模型,实现综合考虑温升引起的材料热应力和热软化效应。将轮轨接触压力与温度分布等效为一个耦合的移动压力斑和热源斑,模拟车轮通过时钢轨表面材料的热机械反应。考虑特定机车车轮配置情况下的多轮通过钢轨表面,研究轮轨接触过程中由于滑滚比不同引起的温度变化以及应力-应变场变化。评估温升能否使钢轨表面材料奥氏体化,同时计算钢轨的疲劳寿命和磨损率。结果表明:钢轨表面瞬态温升随滑滚比的增大而增大,且热影响层更深。当滑滚比为9.43%时,连挂机车的第9个车轮通过后,轨面最高温升达776.05℃,能够使钢轨材料奥氏体化。滑滚比大于2.38%时,温升导致材料出现热软化,此时应力应变显著增加。钢轨疲劳寿命随滑滚比的增大而降低,滑滚比为9.43%时,钢轨的疲劳寿命为1.07×106次循环。当滑滚比小于2.38%时,钢轨寿命大于5×106次循环。较大的滑滚比参数导致轮轨接触温升较高,进而磨损加剧。根据温升的不同,将轨面磨损分为三类:轻度磨损、中度磨损和严重磨损。通过与现有试验观测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准确性。
  3.依据试验获得的珠光体-奥氏体-马氏体相变参数,基于上述模型,分析多车轮通过时钢轨表面的温度演化,以及温升引起钢轨表层材料的相变过程。计算连挂机车通过次数对马氏体白蚀层体积分数以及厚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轨面累积温升超过奥氏体相变温度TAC1后,高冷却速率使奥氏体组织完全转变生成马氏体。由于轮轨接触时间极短,单次轮轨接触温升只能使少量的珠光体组织经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第1列车(共12个车轮)通过后,钢轨表面生成的马氏体体积分数为1.89%。此时轨面材料的结构及热性能参数均发生变化。在后续列车的通过过程中,除了加热马氏体逆转变为奥氏体外,更多的热量会被珠光体基体吸收,导致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加,故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也增加。第3列车通过之后,后续列车通过导致的马氏体体积分数增加量趋于稳定,约为2%。当10列车完全通过之后,马氏体体积分数增至19.78%。
  4.选取钢轨沿车轮前进方向的纵向截面,建立包含有白蚀层存在于钢轨表面的轮轨滚动接触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分析白蚀层的存在对钢轨表面应力应变,以及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不同强度等级钢(标准碳钢、轨头强化钢)、摩擦系数、加载压力、滑滚比以及白蚀层几何尺寸等参数对白蚀层滚动接触疲劳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从钢轨基体表面滚动至白蚀层表面时,接触应力显著增大,接触应力值随着钢轨材料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摩擦系数和加载压力的增加会导致钢轨基体与白蚀层的等效应力差值增大。加载压力、摩擦系数和白蚀层几何尺寸对钢轨基体及白蚀层首端位置的应力分布均有较大影响,相比之下,滑滚比参数的影响较小。沿车轮前进方向上的钢轨残余应力为压应力状态,最大值达到600-700MPa,该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吻合。在白蚀层区域1mm的深度范围内,存在三个不同的残余应力梯度区域:区域Ⅰ为高位错密度细晶区,残余应力值最大;区域Ⅱ为混合微结构区,残余应力逐渐下降;区域Ⅲ为珠光体片层结构,残余应力值无明显变化。这与现有试验研究报道的微观组织结构演变规律一致。钢轨基体表面、白蚀层表面以及白蚀层与钢轨基体界面三处位置中,白蚀层表面的疲劳寿命较低。确定了影响疲劳寿命的白蚀层临界尺寸长厚比值为5,白蚀层区域不同位置的疲劳寿命随长厚比值的增加而增加,当长厚比值大于5时疲劳寿命略有下降。
  5.基于试验观测的白蚀层裂纹形貌特征,根据钢轨表面白蚀层的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在白蚀层首端、中部和尾端预制不同长度和倾角的初始裂纹。应用应力强度因子准则和J积分准则,评估轮轨滚动接触过程中白蚀层不同部位裂纹尖端的起裂特性。研究不同裂纹长度、裂纹倾角、加载压力以及摩擦系数等对白蚀层裂纹尖端起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蚀层首端裂纹最容易开裂,而尾端裂纹最不容易开裂。随着裂纹长度的增加,各个位置裂纹尖端的J积分最大值均减小。当白蚀层中部裂纹扩展至钢轨基体界面时,由于材料的不连续导致J积分值明显增大。白蚀层首端裂纹将沿白蚀层与基体界面方向起裂,中部裂纹扩展至基体界面后,穿过界面并以微小倾角继续扩展。尾端裂纹有两种起裂方向,其一沿白蚀层与钢轨基体界面,其二朝向钢轨基体并沿着塑性变形方向。白蚀层区域裂纹的起裂行为中,剪切模式起主导作用;加载压力和轮轨摩擦系数对白蚀层裂纹尖端的起裂特性影响较大。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潜在的应用备受人们的关注且不断研究。贵金属铂纳米材料因具有特殊的光学和电子特性等,使其广泛应用于医学、催化、电化学、光子学和能量转换等领域。纳米材料的特定形态、结晶度、组成和结构参数决定其理化性质,从而影响其应用性能。  在本论文中,以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为目标,进行PtGa和PtSn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和其应用研究,工作内容主要概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在油胺体系中,乙酰
学位
金属有机框架(MOF)是一类新兴的多孔材料,由于其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可调节的孔径和高结晶度,在气体存储、分离、催化和导电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具备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三个含氮有机配体,并与金属离子配位组装成二维和三维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通过对其进行表征和相关测试,研究其独特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分别探索其在气体分离与电学方面的应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简称VOCs)不但自身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危害,而且苯系物等VOCs作为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在中国南方空气湿润地区被认为是生成PM2.5的主因。当前蓄热式催化氧化技术被认为是处理高流量、中低浓度和成分复杂的工业源VOCs的最优方法,其核心就是在规整基底(如蜂窝陶瓷或金属等)上负载贵金属制备的贵金属基整体催化剂。但该类催化
芳烃油因其优异的性能已成为橡胶产业加工助剂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指出多环芳烃具有强致癌性,出于环保和安全性问题的考虑,急需寻找一种新的加工助剂以取代胎面胶配方中的芳烃油。苯乙烯类低聚物由于与橡胶具有相似的气密性和阻尼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苯乙烯类低聚物的合成方法包括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和阳离子聚合。研究表明,苯乙烯类低聚物的自由基合成过程繁琐、对反应条件要求苛刻;阴
学位
研究背景: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在骨肿瘤中发病率最高,且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危害性最大。骨肉瘤一旦发展为远端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20%-30%。目前临床常规治疗中还是以大量的使用化疗药物为主,大量化疗药物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令不少临床医生望而生畏,但小剂量的化疗又达不到治疗效果。因此,尽管骨肉瘤的治疗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找到更好的骨肉瘤治疗替代方案还一直是研
学位
逐级化学提取方法由于其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泛、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等优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逐级化学提取技术是通过模拟各种可能的、自然的以及人为的环境条件变化,合理地利用一系列选择性提取剂,按照由弱到强的原则,连续地溶解不同吸附痕量的矿物相。  化学形态分析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颇为活跃的前沿性课题,而放射性核素的化学形态将直接影响其在介质中的淋溶速率和随后在环境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好农村路”成为党和国家扎实推进“三农”工作、交通强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抓手和重要载体,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有的新的认识和期待,对农村公路的要求也不局限于“要致富、先修路”单纯的要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公路的服务多功能趋势已经愈加明显,新旧业态的叠加效应贯穿于公路的全寿命周期日趋明显,做好农村公路发展整体规划势在必行。  本文以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浙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环线交通越来越受重视。绕城高速对分流过境车辆,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大中城市一般都规划和建设有绕城高速公路,为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有的城市已开始规划建设第二、第三绕城高速。  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现有绕城高速承担了外围多条高速公路的交通过境、转换和集散,交通压力较大,特别是西段交通量已超设计负荷。因此,提出了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项目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