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阅读要求与个体阅读经验和体会,造成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被动地接受阅读材料和阅读观点而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重讲解、重分析,使教学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以“作家中心论”、“文本中心论”为理论基础,忽视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种“讲读教学”,重视教师的讲解,置学生于被动地位,而把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削弱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阅读是读者与文章“对话”的一种交流,本质表现是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参与行为,是对文章意义和自我的建构。主体性阅读要求教师从逐段分析、繁琐提问的套子中走出来,把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着眼点在于改变教师静态的讲授,使学生不再处于等待状态,而是“在做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拥有垄断和权威地位,而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语文阅读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从独立走向合作,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阅读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凸显主体意识,注重阅读过程;促动师生角色发生变化;尊重差异,注重全员参与。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是主体性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阅读教学过程的结构中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学生、教师、文本,如何认识这三者在阅读教学过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优劣。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文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学生应做到:树立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注重过程教学;促动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相结合;重视问题提出。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专家型学者、学生的认知支架;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加强迁移训练;立足开放性评价,侧重过程性评价。文本本身仅仅是一个多层面、未定性、未完成的开放结构,只有经过阅读者的介入之后,对文本中的暗示点、空白点进行个性的释义,文本才具有了意义和价值。这样文本就具有了双重建构特征。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要转变阅读理念,树立文本意义的生成观;注重对话和交流,促进学生理解中的“视域融合”;利用召唤结构,探究文本意义。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读者通过和作者的对话,达到理解文本意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