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最著名和最有争议的小说之一。《八月之光》是他创作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1932年小说刚一问世立即引起评论家的关注。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欧美文学评论家开始聚焦探讨这部小说,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工作。这本小说是一部杰作,它情节复杂,以克里斯默斯、海托华和莉娜等人物为中心的几个故事交织在一起。它探索了种族主义方面的一些问题,触及到了性别歧视这一现象,也对清教主义做出了批判。
福克纳在他接受诺贝尔奖时的致词中,提及到“值得一个作家密切关注和深入挖掘的是心灵深处的、永恒的真情---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1>福克纳的这一信念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对两个世界的描述:一个是自然的、光明的、纯朴的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世界;另一个则是充满着禁忌、黑暗、暴力和死亡的悲剧世界。通过对两个世界的对比描写,作家成功地完成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塑造。聚焦于小说多重主题中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宗教狂热,本文作者在分析困苦世界的同时,竭力探讨来自光明世界的希望之光。光明象征着人类美德,人性善良的流露;与之相反,黑暗则象征着邪恶势力。整个社会是一所黑屋子,束缚着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亮光虽然微弱闪烁,但透射出福克纳对他的民族和人类的一种希望。
第一章剖析了一个可能有黑人血统的白人乔的童年、青年时代的生活。这段生活让他对于自己究竟是谁产生了矛盾想法。他的不确定的黑人血统影响着他生活的每一方面。他试图搞清楚自己究竟是一个黑人还是白人,但没找到答案。他长期追寻自己究竟是谁的努力失败了,最终在死亡的时刻才找到了自我。乔真正追寻的并非自己是属于黑人还是白人的种族定论,他所寻觅的是一个真正的自我。在乔的故事发展中出现了女主人公朱安娜,她认为她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黑人,尽管黑人和白人永远无法平等。朱安娜和乔的关系发展表明:她继承了她祖父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观点并镌刻在脑海中。朱安娜受家庭沉重的清教主义传统的压抑并为此付出生命代价。尽管如此,生活中却依然存在着对遭受歧视的黑人的同情和爱心。拜伦和海托华对于乔的毫无偏见的英雄施救无疑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尽管他们最终失败了。海托华英雄施救行为要归功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他走出了自己的孤独世界,灵魂苏醒,获得新生,这无疑也是黑暗中的一束亮光。
第二章所探讨的是女性向社会偏见挑战的问题。朱安娜反对奴隶制,并肯于自我牺牲对黑人做出奉献。朱安娜是一个不彻底的反抗者,但她的勇气是向妇女所扮演的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的角色的挑战。她冲破当时的道德禁忌追求自己的幸福,却被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所不容。未婚妈妈莉娜,在这部小说中有着象征性的含义,代表着人格的完整性,以及人性的安详和温和的一面。她经常出现在光明的场景中,无论是自然光还是烛光。莉娜扮演了一个光明世界的使者,这对于处于奴役地位的南方妇女来说是一个典范。她从不为未来焦虑,也不为传统观念所困。她的天真和从容融化了人们对她的蔑视,并激发了他们人性善良的一面。拜伦对她一见钟情,海托华在为她接生后重新感到了生命的激动,并最终走出他的黑暗世界。也正是莉娜激发了拜伦和海托华身上善良的人性。
第三章所探讨的是基督教这一主题。这一主题根深蒂固地扎根于美国南方数代人中,美国南方已经把基督教纳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然而,它很少孤立存在,总是和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混合在一起起着作用。乔的祖父和继父都是宗教狂热者。由于他们的行为受到种族歧视的影响,他们扭曲了基督教的精神。宗教偏执吞噬了老海因应有的基督徒的博爱和他的正常意识;麦克依琴在信教方面态度坚韧,但对人缺少友爱、同情和仁慈。相比之下,莉娜、拜伦和其他女性身上所表现出的善良淳朴的人性才是基督教的精髓。
福克纳因其作品的晦涩难懂而著名,他的《八月之光》也不例外。《八月之光》自问世以来,迄今在理解方面还有争议。它的寓意深刻,读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以上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基督教的探讨,本论文认为,尽管主人公乔和其他人物都是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的牺牲品,但希望依然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人性的善良没有消失和屈服,它依然作为一束亮光闪耀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