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东地区寒武纪水井沱组下段双瓣壳类节肢动物系统古生物与个体发育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mosho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瓣壳类节肢动物在全球寒武纪海洋中广泛分布,是寒武纪时期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类群和典型代表。它们的起源、演化及生态学研究是对早期后生动物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详细描述了峡东地区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水井沱组下段两种双瓣壳类节肢动物,双刺小木舟虫Caudicaella bispinata comb.nov.和宏大孙氏虫Sunella grandis。新属主要以壳瓣前背角出一条从基刺延申至壳瓣的沟槽为主要鉴定特征。依据新建的小木舟虫属Caudicaella属征,对孙氏虫科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订,即前部沟槽也可以延伸至前基刺内。首次研究了孙氏虫科两属种壳瓣的生长发育模式,揭示了壳瓣高长比的等速生长和C.bispinata基刺相对于壳长的异速生长关系。元素扫描分析结果表明,化石图谱与生物体的结构特征完全吻合,表明长阳地区天柱山村剖面化石为碳质压膜保存,符合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的保存特征。功能形态学研究认为,C.bispinata是远洋浮游型生物,其广泛的古地理分布有望为寒武纪早期全球生物地层对比提供新的化石依据。
其他文献
大比表面积和高孔容的介孔γ-氧化铝作为石化行业中应用广泛的催化剂或载体可以缓解原油重质化等问题。而当前市场上商业氧化铝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较小,且实验室制备γ-氧化铝的工艺受成本和规模的限制难以直接投入实际生产。因此,开发出一种放大效果好、简单可控、成本较低且制备的γ-氧化铝具有优良性质的工艺对石化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偏铝酸钠和硫酸铝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在膜分散微反应器中制备出比表面积和孔容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汽油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已经严重污染环境,因此,生产低硫汽油成为当务之急。吸附脱硫技术和渗透汽化膜脱硫技术由于能耗低,分离性能高、环境友好被广泛研究。这两种技术的核心是吸附剂材料和膜材料,即高性能的脱硫材料。目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新型的多孔纳米材料,因其大的孔隙率、高的比表面积、结构多样性等特点,在脱硫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采用
多环芳烃为吸热型碳氢燃料结焦前驱体,可由环状烯烃脱氢生成。本文采用量子化学计算与RRKM/主方程结合的方法,对1,3-丁二烯与乙烯、异戊二烯与乙烯之间的成环机理、2-萘基与1,3-丁二烯之间的环增长机理及动力学进行模拟。通过M062X/MG3S、B2PLYP/TZVP、B2PLYPD/TZVP及B2PLYPD3/TZVP量子化学计算研究1,3-丁二烯与乙烯环加成反应,结果表明协同路径为热力学有利路
随着各行各业电子设备的需求急剧增长,具有高储能密度的介质材料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介质材料的储能密度主要与饱和极化(Pm)、剩余极化(Pr)和击穿场强(BDS)有关。Ba0.8Sr0.2Zr0.1Ti0.9O3(BSZT)基弛豫铁电陶瓷材料因其良好的极化线性性而被认为是储能器件应用中很有潜力的材料,但是其极化差低(ΔP=Pm-Pr,可能小于10μC·cm-2),BDS小(通常小于15 k V/m
2019年以来,慈溪市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牢固树立"亩均论英雄"理念,做好"统筹引导、做精增量、做活存量"三篇文章,优化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益,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近年来,慈溪市工业用地供给占建设用地总量维持在40%左右水平,居全省前列;2019年前三季度,慈溪市完成工业投资60.06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技改投资45.38亿元,同比增长8.3%,技改
期刊
云南地区的关山生物群产自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乌龙箐组,是一个典型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关山生物群时代稍晚于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的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纪苗岭世乌溜期的布尔吉斯生物群,填补了“澄江生物群”与“布尔吉斯生物群”两大著名特异埋藏生物群之间的演化鸿沟。关山生物群中产出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为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在关山生物群众多种类的节肢动物中,以三叶虫数量最为繁盛,且属种多
全氮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高能量密度材料,如果研制成功将会在火箭推进剂、烟火剂、炸药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它的研究是当代研究的热点之一。合格的高能量密度材料通常满足高放热性和高稳定性两个要求。首先,高放热性的含义是化合物在分解时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热,而全氮化合物一般都满足这个条件。其次,高稳定性就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动力学稳定性。但是能释放出大量热的化合物通常在动力学时是不稳定的,全氮化合物也是如
近年来,在北秦岭构造带西部乃至西秦岭地区陆续报道了晚中生代的花岗岩以及火山岩,这些岩浆活动的规模、成因、源区性质以及受何构造体系影响,直接涉及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以来演化的动力学背景;为此,本文选择翠华山和牧护关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其成因、源区及形成背景研究。翠华山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中段,具有原地或半原地花岗岩侵位特征,LA-ICP 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主体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已有近50年的历史,而对于盆地北部伊盟隆起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中生代以来,伊盟隆起发生了多次构造活动,对地表岩石圈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对油气资源的运移、成藏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对伊盟隆起构造热演化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从现今地温场方面入手,对生产资料较全面的井,测试其部分岩心的生热率、热导率等物理性质,进而恢复伊盟隆起区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结果显示伊
祁连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东西的中央造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阿拉善地块和柴达木地块之间,经历了复杂的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过程。祁连造山带通常被划分为:北祁连、中祁连和南祁连构造带。在祁连造山带内,前寒武纪浅变质碎屑沉积地层广泛分布,其形成时代和物质源区存在不同认识,制约了这三个构造带块体属性的恢复和构造演化历史的对比研究,阻碍了祁连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过程的深入探讨。对此,本论文对祁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