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在现有的医患比例、医护比例和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日渐激烈的医疗竞争、日趋恶劣的医疗环境的背景下,医务工作者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高应急、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状态,职业暴露的风险随之增大,使我国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形势日趋严重。近年来,医院意识到职业防护与暴露管理的重要性,逐步重视培养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职业防护讲座与培训,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防范措施,但仍然难以抵挡职业暴露对医院工作的影响。
目前对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研究的热点是针对某一地区、某一群体或者全国范围内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大样本研究,利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论也较系统和完善。而针对某一医院或某一群体、某一损伤的小范围调查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细致,在研究中缺乏运用管理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尽管有大量的研究材料,各医院也都依据研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防范措施,但由于缺少管理学方法的应用,缺乏符合自身情况的实证经验以及可供借鉴的个案研究,各医院仍难以抵挡职业暴露的侵蚀。
因此本文旨在以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与防护为出发点,以管理控制的三个阶段作为全文主线,选取某一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实例,从管理控制的前馈、现场及反馈控制阶段深入了解该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现状,根据管理控制理论,提出完善职业暴露与防护管理的框架,探索开展职业防护与安全的全面控制模型,最终达到提高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防护意识、规范诊疗操作行为、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本文能够为国内其他医院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管理和防护工作提供经验与借鉴参考。为今后开展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职业暴露的研究和制定职业暴露防治的政策法规与管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文献分析国内外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防护与暴露管理的现状,重点分析国内关于职业暴露的研究概况,阐述本研究的背景、内容、方法、目的、意义,制定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理论依据查阅文献并分析职业暴露相关概念及管理控制相关理论,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实证分析通过以下两部分内容剖析该院的职业防护与暴露管理现状:
首先,对选取医院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上报人员的基线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该院2009~2012年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登记表,并将所搜集的279份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上报资料全部纳入研究范围。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该院的职业暴露人口社会学特征,包括性别、科室、职称、年龄、工龄、学历等,血源性病原体情况、暴露方式、个人防护及暴露处理行为、集中时间段、集中人群的差异性等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该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特征和发生现状。
其次是通过制定问卷对该院职业暴露防护认知及暴露管理的进行调查分析。本阶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该院40个临床科室中临床工作超过3个月的550名在院医护人员为问卷的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520份,有效回收率为94.55%。问卷由医护人员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状况、医院职业暴露管理行为,个人职业暴露状况及职业防护行为,医务人员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建议等六部分组成,分别用来反映职业暴露管理的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三个管理阶段的现状。根据需要,向部分专家和医院管理人员进行咨询,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和修善。
最后,结合以上的回顾性分析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调查结果:
1.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不足和缺乏系统性是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对医院临床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管理知识知之甚少。
2.职业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医院宣传和工作经验。大部分的防护认知是在医院工作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3.不同科室、不同职别、不同年龄组、不同工龄医护人员的认知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学历和性别间差异不显著。低年资、低职别及劳动强度较大的科室的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淡薄,职业防护认知存在明显的不足。高职称、高年资、工龄在7~10年间以及劳动强度较低科室的医护人员,防护知识掌握相对较好。
4.护理人员相对医生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较扎实,但却缺乏对医院职业暴露管理制度的关注。医生组对医院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认知较好。
5.医院的教育培训分散、有限、不规范,在职业防护的前馈控制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可行的教育体系。对医院职业防护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宣传解读还不充分。
6.在现场操作中医护人员职业防护行为不规范的现象较普遍。在日常诊疗操作中未按照标准职业防护规范进行操作的行为比较多。医生组戴手套的防护行为优于护理组,戴口罩的防护行为比护理组差。未按照规范操作的主要原因是医院缺乏防护设施或缺乏防护用具(36.8%),自身工作太忙、认为麻烦(23.6%),主观上认为没有必要或传染病人少(22.5%)等原因,也有小部分人反映某些操作戴手套后,操作难度大。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后的处理还不够熟练,应急能力较弱。
7.在前馈控制阶段,医院缺乏完善的职业防护管理体系,对职业暴露管理不足,医院管理部门及医护人员整体职业防护能力的欠佳。
8.发生职业暴露的人群的漏报率为75.9%,上报率为24.1%。上报率优于国内一些医院,但相比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尚有一定的差距。漏报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上报流程复杂等原因,其次是没有必要上报,最后是不知道如何上报、向谁上报。
9.针刺伤造成损伤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损伤类型。病原体的构成主要是乙型肝炎(42.28%)和梅毒(20.47%),丙型肝炎(8.39%)和HIV(6.71%)较少,但却不容忽。
10.护理人员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职称主要集中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护士及护师,大专学历的护理人员,博士研究生的医生。年龄在22~25岁,工龄0~3年是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发阶段。
11.8、9、10月份锐器伤较多。集中时间为夜班及午班休息时间段。集中科室主要是外科、专科、门急诊。
第四部分提出问题通过对以上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前馈控制中职业暴露防护管理体系和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2.现场控制中疏于对操作行为现场的监管,使规范操作流于形式。
3.反馈控制中的监测体系滞后,漏报率高。
第五部分提出框架根据研究结论,结合管理控制的相关理论,提出在前馈、现场和反馈控制三阶段,构建职业防护与暴露管理的框架,进一步完善职业暴露的管理体系的策略。包括:
1.前馈控制中,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管理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1)重视医院防护管理,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管理体系;(2)完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专业知识教育体系,培养医护人员稳定的防护行为;(3)加强对实习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管理。
2.现场控制中,落实操作规范,监督防护质量,构建安全的医疗环境:(1)严格落实操作规范,执行标准防护措施;(2)配备操作现场监督人员,监督职业防护质量;(3)改善工作条件,营造职业防护氛围,构建安全的医疗环境。
3.反馈控制中,简化上报流程,加强监测,建立职业暴露后的反馈、随访体系:(1)加强对职业暴露的监测,建立职业暴露的监测及反馈体系;(2)完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建立便利的上报流程及相应的应急机制;(3)建立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心理干预机制和随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