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鲐鱼(Scomber japonica)早期生活史过程的生态动力学模拟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new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鲐鱼(Scomber japonica)是我国近海重要的中上层鱼类资源,也是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种类之一。环境对其补充量的影响很大。以往的研究关注于环境与成鱼资源之间的关系,但每年的补充量主要是由鱼类早期的存活决定,因此海洋环境因素的细微变化将对鱼类生命周期中最为脆弱的鱼卵和仔幼鱼的生长、成活直至种群的补充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在了解IBM基本理论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综合物理海洋学和渔业资源学等学科,根据鲐鱼生长初期的物理环境,结合其生长特性,利用海洋物理模型(FVCOM)建立了基于个体的鲐鱼早期生活史过程的物理-生物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证实在正常气候下,台湾东北部产卵场的鱼卵是否向对马海峡海域附近输运,估计从东海南部产卵场到达对马海峡以及太平洋等育肥场的仔幼鱼比例,分析产卵场对各个育肥场补充和联通性,找出影响其输运的动力学因素;探讨极端气候下以及产卵场的变动情况下,对鲐鱼鱼卵仔幼鱼的输运以及丰度分布等影响,从而系统分析物理、生物因素对鲐鱼资源种群变动的内在动力学规律;解释鲐鱼仔幼鱼集群和成鱼渔场形成的动力学因素。本研究将为鲐鱼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模拟发现,在正常气候流场的驱动下,3月份随着水温的提高,鲐鱼开始产卵,鱼卵仔鱼分布于黑潮与台湾暖流之间的弱流区,并开始向东北方向输送。4月份随着水温的进一步升高,迎来了产卵的高峰期,鱼卵仔鱼数量迅速增加,鱼卵仔鱼在黑潮和台湾暖流的影响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会随台湾暖流向偏北方向输送,另一部分随黑潮向东北方向输运。5月份水温继续升高,绝大部分鲐鱼产卵结束,产卵数量增加减少,由于死亡的原因,数量减少,一些鱼卵仔鱼继续向北的舟山外海输运,其中一些已经被输运到了长江口和杭州湾附近海域,另一部分继续向东北方向输运,最远已经漂移到了五岛列岛西部海域,仔幼鱼绝大部分分布在50-200m等深线之间,但由于黑潮的阻隔作用,鱼卵仔鱼很难冲破锋面进入或穿过黑潮。6月份,随着水温继续升高,向偏北方向输运的仔幼鱼也开始沿着100-200m等深线转向向东北方向输运,6月末绝大部分仔幼鱼被输运到了东海东北部附近海域,只有极少数滞留在长江口和舟山外海。当到达五岛列岛海域时,仔幼鱼被洋流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被对马暖流带进了对马海峡海域,另一部分经过九州岛西部海域被黑潮迅速带进了太平洋里。7月份海水温度继续升高,模拟也即将结束,此时鲐鱼仔幼鱼绝大部分被输运到了济州岛海域、对马海峡海域、九州岛西部海域和太平洋海域,一些由于受黑潮的挟持甚至已经漂出了计算区域,此时东海其他海域内就很少见到鲐鱼的踪迹了。研究认为,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控制着东海南部产卵场的鱼卵仔鱼的输运。分析表明,太平洋海域育肥场由于强烈的湍流,仔鱼所处的平均水深比济州岛、对马海峡、九州岛育肥场要深,在7月末,平均水深达400多米,但由于黑潮的高温高盐特性,平均水温并不是最低的,所以进入太平洋海域育肥场的仔幼鱼虽然所处水深较深,基本上也能很好地生长。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进,到达各育肥场仔幼鱼的比例情况有所变动。在6月末,大部分的仔幼鱼从东海的南部产卵场被输运到济州岛和九州岛西部海域育肥场。在7月中旬,济州岛和九州岛海域的仔幼鱼因部分输送进了对马海峡和太平洋,比例有所下降。在7月末模拟结束时,仔幼鱼被大部分输送到了济州岛和对马海峡的偏北海域育肥场,而输送到九州岛和太平洋偏南海域育肥场只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研究发现,东海东南部产卵场是东海西北部邻近日本海域渔场一个十分重要的补充群体,但该产卵场对我国长江口和杭州湾外海的渔场补充量作用却十分有限。鱼卵仔鱼的输运是联通产卵场和育肥场的主要机制,此鱼卵仔鱼的联通关系同该区域的洋流划分系统十分相似,分为两部份,偏北的对马海峡和济州岛育肥场的仔幼鱼主要来自于偏东北A和B部分产卵场,而偏南九州岛和太平洋育肥场则主要来自于偏西南C和D部分产卵场,这证明了物理因素对联通性有很大影响。(2)在台风风场产生流场驱动下,利用IBM对鲐鱼鱼卵仔鱼输运、分布进行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在台风过后,鱼卵仔鱼的分布与原来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为了验证水平分布结果的真实性,消除生物个体的随机性和所处水深的影响,做了理想化的实验和理论验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确实台风对仔幼鱼分布的影响不大,原因是鲐鱼鱼卵仔幼鱼输运路径正处在台风影响最小的区域内,台风作用的时间较短以及台风气旋与潮流的反气旋旋转相互抵消减少了台风对仔幼鱼输运区域低频率潮流的影响。研究发现,台风会使丰度分布和输运速度在输运路径的后端有所差异,使高密度的鱼卵仔鱼范围向东北方向上扩散和增大输运路径后端鱼卵仔鱼输运速度的趋势。又作了加长台风作用时间的数值实验,发现台风对仔幼鱼分布有一定影响。更改了台风作用时间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台风使鱼卵仔鱼向深水移动的趋势,并使仔幼鱼的死亡率增大。(3)产卵场位置的变动,对鱼卵仔幼鱼的输运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偏西的产卵场由于受台湾暖流的影响较大,输运整体偏西北,在输运的过程中有大量仔幼鱼在中国沿海滞留和过境,最后绝大部分输运到了偏北的济州岛育肥场。偏东的产卵场由于受黑潮影响较大,整体输运偏东南,几乎就没有鱼卵仔鱼漂移到中国沿海附近,并且漂移速度很快,最后输运到偏南太平洋育肥场数量增多。台湾暖流和黑潮影响偏西和偏东产卵场鱼卵仔鱼的输运速度。正常产卵位置在3个产卵场中的存活机率和生长方面都是最佳的。产卵深度的变动对鱼卵仔鱼的输运和丰度分布没有太大的影响,但5m和15m深产卵的死亡率有所增加,正常产卵深度(10m)是最佳产卵深度。(4)通过确定了鲐鱼仔幼鱼的运动规则,首次建立起了具有游泳能力的鲐鱼IBM模型。结果显示,具有游泳能力仔幼鱼前期对输运的影响不大,后期随着增强的游泳能力,逐渐有集群现象出现,使死亡率降低,向东北输运速度降低,输运到太平洋和日本海的幼鱼数量都有所下降,平均所处水深降低,更适应生长。研究发现,产卵位置的变动使偏西产卵场的集群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导致集群偏西。偏东产卵场受黑潮影响较大,集群偏东。说明物理环境和生物因素同样会对具有游泳能力仔幼鱼的输运产生影响。(4)对成体产卵鲐鱼进行洄游分析发现,鲐鱼处在20m适宜水层,台湾东北部鲐鱼集群主要受台湾暖流、大陆沿岸水、黑潮影响。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交汇的锋面附近有大量的鲐鱼分布,在黑潮与中国大陆沿岸水形成的潮境区域也有大量的鲐鱼分布。研究表明,产卵场位置的变动使偏西产卵场由于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的锋面附近有大量聚集,而偏东的产卵受黑潮影响较大,会在黑潮形成的锋面附近进行大量的集群。所以鲐鱼所处位置的不同,会影响其集群的位置,说明物理环境和生物因素也会对成鱼的洄游和集群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以多星编队飞行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星编队飞行的分散式相对姿态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结合卫星编队飞行相对位置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Backstepping方法设计多星编队飞行的
探索海洋贝类细胞培养体系建立方法的研究是项意义重大且负有挑战的课题。方面体外细胞培养体系是阐明养殖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细胞分子育种、功能基因的深入研究等诸多科研
本文介绍了一种便于使用的集装袋,涉及集装袋领域。该便于使用的集装袋,包括集装包装袋,所述集装包装袋的上部包括有提带、封口带、魔术扣和限位环。该便于使用的集装袋,通过
针对星上低速率数据的传输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方图修改技术的卫星遥感图像无损隐藏传输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星上高速率遥感图像相邻像素差的直方图进行修改,将低速率数据嵌入到原始高速率遥感载体图像中,并利用卫星高速数传系统进行下传。地面接收端可以从载体图像中正确提取低速率数据,并无损恢复原始高速率遥感图像数据。该方法在不增加卫星数传系统复杂度和信息传输速率的前提下,提高了卫星数传系统的利用率,增强了数据传
衣艳君教授,1963年生,山东蓬莱市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1984年7月于曲阜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91年7月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植物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7月获得
于日光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lomus versiforme和Gigasporarosea和施肥对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实生苗生长和菌根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茵根真有显著促进香椿苗的生长,施磷肥能促进其生长,以菌根真
新建铁路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甘肃段BLTJ2标CKGZTJ-11标段麦积山隧道3号斜井与隧道正洞交叉口段设计围岩级别为Ⅳ级,岩性为变质砂岩,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在该斜井转正洞
新历史主义小说企图让历史回归历史自身,表现出颠覆、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并作为一种叙事策略贯穿于创作过程的始终。但在后期,不同程度地
本文介绍了一种防撞击编织袋,包括外编织袋主体,外编织袋主体的底部缝合密封;所述外编织袋主体的顶部设有上开口,上开口上设有用于启闭的拉链;所述外编织袋主体的内部设有内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黄东海主要的浮游动物关键种,是连接初级生产与更高营养级的纽带,其生长状况和种群变动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本论文从生命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