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遗存工业空间转型——以重庆遗存工业空间转型研究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10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中遗存工业空间的转型研究成为热门课题。本论文以重庆这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为研究重点,以历史主义的观点和系统论的方法。探讨城市发展与遗存工业空间转型的策略方法,并力争形成一套对遗存工业空间转型的认知框架,为城市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论文对城市发展和工业空间转型的理论,指出城市空间的变化与传统工业空间的调整均不是孤立的现象,两者具有明显的关联性。论文首先从城市发展和工业空间转型两个方面,通过理论研究,找到工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并对国内国外不同城市发展状况,不同工业类型的转型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模式下的转型特征。  重庆有独特的城市自然和历史环境。两江水运促成了城市工业萌芽,抗战和三线建设推动了重庆近现代工业兴起,工业技术进步引起了生产空间形态规模和布局的变化,主导工业的更替也引起了城市文化的变迁——可以说每一次城市的发展变化的背后都蕴含着工业的演变。因此在当前传统工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工业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关系到一系列综合性的现实问题。笔者在大量实地调研发现,在重庆城市快速发展中,这些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转型后的新空间没有能为重庆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前景,反而是为了实现利益,大量的转型采取了单一的方式去解决一系列综合性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论文尝试从历史主义和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城市发展和遗存工业空间转型的关系中发现普遍性的规律。核心通过基于城市历史形态的要素提取,建立转型“策略机制”,由此可以指导空间转型并适应未来城市发展。论文认为,只有通过对城市历史形态的考察,才能发现遗存工业空间转型的未来形态。这个未来就是城市空间必须是具有丰富人性的集合体,它具有系统论的特征,转型需要从城市功能复杂性、密度和肌理、节点与形象、连贯性、文化生态等各个因素进行综合全面考虑。论文以历史主义为态度,系统论为方法,将各个因素纳入一个融合系统中进行研究,并依此建立综合的”五要素FLICC”转型策略——转型应当是满足以恢复功能复杂性为核心(Function),以调整密度与肌理为基础(Land),以构建节点与形象为保证(Image),以修补连接与编织为依托(Coherence),以重塑文化与生态为助推(Culture)等一系列多要素条件的实现。  在建立了“五要素”转型策略后,论文针对重庆遗存工业空间的整体转型实施,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首先对转型区域的遗存工业空间进行特色分区,增强城市整体特色和多样性;其次在转型中建立适宜的空间密度与肌理,改变以往单一的现代主义建设方式;对于转型后节点和形象的建立,提出了保留、融合、对比和强化细节等设计具体手法;对于道路的交通的设计,则基于国有工厂布局特点,提出重建一个具有多重选择性,连续性的道路模式;最后对于新空间中文化塑造的问题,提出建立文化地标、文化区和文化节等解决方案。  论文最后对重庆钢铁公司的整体搬迁这一热点现实问题,依据”五要素FLICC”转型策略,提出对遗存工业空间进行了功能定位与分区、开发强度与密度、公共节点及整体形象,交通连接、工业遗存与景观生态修复等一系列设计,以期能为类似的遗存工业空间转型提供借鉴。  当然任何先验的办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差异性的转型路径与多元化的转型结果,但只要我们以历史主义态度,尊重那些空间的常识性法则:尺度、形态、密度、多样性等空间要素;以系统论的解决方法,将空间视作多要素组合的有机整体,就可以在城市发展和遗存工业空间转型中,不断保持城市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图像的时代,视觉消费的冲击让当代建筑动荡不安。一方面,表现为不断通过转借别的思想理论到建筑中来为新而新;另一方面,背离建筑的物质性,从视觉构图出发,花样翻
随着城市经济以及建设的发展,城市中心区特别是一些老城区的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高层商务办公建筑作为解决用地紧张的重要形式大量出现:一方面其对原有城市肌理、城市空间环境
论文以对京西地区传统聚落的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当地的自然、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为背景,运用“空间结构理论”,从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空间结构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对京西地
在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半导体作为新型的节能光源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对象。本文基于中国“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框架和战略,对于半导体照明在居住建筑室内的应用进行了深入
作为内陆城市,徐州向近代城市的转变,与天津、上海、南京作为殖民港口城市在殖民势力影响下直接而突然地受到西方影响不同,是在宗教的逐渐渗透和交通运输带动的缓慢作用下,逐渐完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商业街也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经营中的热点问题。然而很多商业街改造和开发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位,实际经营状况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国内关于商业街改
大学校园建筑是高等教育的载体,其空间环境的变化真切地反映着高等教育体制和模式的演变与发展。我国早期的大学校园建筑因为经费、观念等客观存在的原因使得建筑在设计建造时
改革开放三十年,使得国家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问题。以前人们可以用健康去换取金钱,今天人们在用金钱谋求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些都使得城市发展进程变得日益复杂。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局面,城市的未来景象日益呈现出非确定性的特征。城市未来的非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