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ib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世界经典作家中,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可谓声名显赫。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畅销全球,历久不衰(据不完全统计,他最重要的作品《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已被译成6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达数千万册)。作为“高等文学”典范,奥威尔的政治小说及随笔评论一直是英美大学的重要修读书目。奥威尔作品中的独特话语已经为当今国际语言,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Big Brother)、“双重思想”(Doublethink)、“新话”(Newspeak)等词汇都收进了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和“奥威尔主义”(Orwellism)等概念。 奥威尔在中国的接受,已有将近60年的历史。他在中国的形象,从80年代及以前的“反共反苏作家”、“社会主义的诽谤者”到90年代的“左派作家”、“英国大众的代言人”、“反面乌托邦预言家”再到2l世纪争取自由、寻求解放的叛逆者、反传统的战斗者、俗世间的圣人、自由主义者楷模直至今日的“最早的新保守主义者”(或称“潜在的极端保守者”)、男权中心论者,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曲折变化过程。 笔者主要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乔治·奥威尔自1948年至2007年在中国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所经历的复杂变化过程,指出:这种复杂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各种权力话语和社会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由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阐释的历史性决定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忽略国外学界对奥威尔的不同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读者对奥威尔的解读。故此,奥威尔在中国的接受,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乔治·奥威尔在中国的接受这面镜子,反映了近60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的历程,折射出中国接受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迥异的特点。这种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中外文化的接触与碰撞所产生的问题。 本文从奥威尔作品在国内的译介、研究及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对王小波的影响等三个层面梳理了奥威尔在中国的接受状况。结语部分对奥威尔的思想遗产加以总结,并对今后奥威尔研究的走势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For sparse coding,the weaker the correlation of dictionary atoms is,the better the representation capacity of dictionary will be.A weak correlation dictionary c
自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是同一的;但作为一种折射在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则是千差万别。中国在约公元5世纪左右便出现了田园诗的“开山之祖”陶渊明,而西方直到公元18世纪
Automatic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ext to Chinese Braille is important for blind people in China to acquire information using computers or smart phones.In this p
Network modeling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in many fields in analyzing complex systems.Recently new series of methods have emerged,by using Kronecker product and
36
期刊
为解决机匣锻件在成形过程中出现的定位不稳、成形载荷大、材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坯料定位方法,即根据上模形状的不对称性,在坯料的一面设计一个圆滑的斜面与上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一书中岁时节日中的元宵节和中秋节的分析与解读,探讨了这两个节日在全书的情节结构和故事发展中的作用和审美意蕴。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红
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伟大的诗人,他蔑视权贵,淡于功名,关心黎民疾苦捍卫人格尊严,曾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他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性格豁达,狂放不羁,崇尚自然。他的诗文质朴无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而且也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