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异质性日益明显。在人口流出区,大量人口外流导致农村日益空心化,土地大量抛荒,农村衰败现象日益凸显。在人口流入区,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一方面给流入地的社会管理造成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及土地产权制度的捆绑限制,使得流动中的村民难以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造成他们在流入地的边缘化,基本权利难以保障。受到税费改革及取消农业税的影响,乡村制度外的收入明显减少,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足以弥补乡村治理的财政缺口,一事一议制度在日渐变化的村庄难以发挥实质作用,乡村治理财政资金不足,治理弱化。传统农村守望相助的现象逐步瓦解,乡村社会结构日益分化,乡村社会认同日益弱化,人口的流入与流出使乡村的社会问题日渐增多。面对变化了的农村环境,建构于传统农村静态结构基础上的乡村治理体制在新时期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性,难以处理社区中熟人与陌生人的疏离产生的公平正义问题,难以塑造新的社区认同,农村公共服务难以维继,农民的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诸多制度的限制,乡村治理进一步发展面临瓶颈,我国乡村的继续发展迫切需要乡村治理的方式创新。L市的农村社区化服务是基于变化了的农村实际进行的乡村治理方式创新,是国家对农民由经济上的干预向公共服务提供上的转变。新型农村社区定位为为村民提供服务,通过合并村庄的形式,将附近的村庄集中在一起建立一个新型的农村社区。在这个社区中,治理范围得到扩大,由附近的几个村庄共同构成,治理方式得到改善,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治理主体得到扩展,政府、村民与社区企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治理目标得到完善,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多样化需求,这种农村的新型治理方式,使农村的治理环境得到改善,社区公共利益得以实现,现行乡村治理模式得到改善,使社区村民获得极大便利。本文以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山东省L市的新型农村社区化服务为分析案例,探讨了农村社区服务的背景、过程问题及完善措施。文章正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选题依据、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及国外学者关于农村社区及社区化服务研究的文献综述,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第二部分是文章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现有理论基础,对农村社区、社区化服务、农村社区化服务进行了含义的界定,并对治理的定义及治理的相关理论、治理方式、乡村治理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以山东省L市为例,从新型农村社区化服务开展的背景、内容、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论述了社区化服务的问题及原因,问题主要包括村民需求与政府回应性不相对应、主体参与服务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治理的动态长期性堪忧,原因有治理主体沟通不畅难以形成治理机制、治理主体利益分化难以形成治理合力、保障措施不足造成治理过程难以持续等;第五部分为完善社区化服务的思考,主要沟通决策机制、利益整合与一致行动、发展保障机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六部分为结语,对文章的内容作简要概括,并指出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