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两千纪河湟及其毗邻地区的食谱变化与农业发展—稳定同位素证据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scarll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域间高强度的人群与文化交流。研究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对理解欧亚大陆青铜社会的形成发展过程至关重要。位于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两个独立农业起源中心——西南亚和中国——就是通过这个跨越欧亚大陆的史前社会文化交流活动联系起来的。欧亚大陆史前文化交流的元素有很多,包括铜器、家畜、粮食和疾病等。尤其是公元前两千纪(2000-1000BC, BC:Before Christ,公元前)期间,文化交流的强度显著增加,并且波及范围明显扩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陆尺度的文化交流。但是交流的路线、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是因为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中间地带的相关考古工作开展不足。河湟地区是指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等流域,位于古丝绸之路东端,是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关键区域。本论文以河湟地区为主要研究区,从农业社会的基本食物种类(主要为粮食作物)的消费来讨论,c.2000-1000BC(c.:circa,大约)该地区史前人群食谱变化和农业发展过程,主要是追踪西南亚的麦类作物(大麦和小麦等C3植物)引入本土粟黍(C4作物)农业社会的过程。大麦和小麦等麦类作物与粟黍作物因光合作用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稳定碳同位素分布,因而食用他们的消费者骨骼的碳同位素信号也不同。论文系统采集了河湟及其毗邻地区c.2000-1000BC的16个考古遗址的180个人和72个动物的骨骼遗存(包括35个人类牙齿样品),9个年代样品(8个骨骼样品和1个炭屑样品)。通过测试人(n=180)和动物(n=72)的骨胶原δ13C和δ15N值,重建了c.2000-1000BC研究区人和动物的食谱。讨论了研究区c.2000-1000BC人群食物结构变化和农业发展过程,并分析了食谱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对史前文化系统演变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 c.2000BC的马厂文化遗址和c.2000-1600BC的齐家文化遗址先民813C值的范围分别是-9.3‰--7.3‰(n=16,均值=-8.6±1.0‰)和-9.7%o~-7.3‰(n=41,均值=-8.9±1.1‰),c.2000-1600BC杂食动物(猪和狗)813C值的范围是-22.7‰~-6.8‰(n=25,均值=-10.0±3.8‰)。表明人和杂食动物都是以C4食物为主,可能是粟黍或者动物蛋白质产品(主要食用以粟黍等C4食物)。说明研究区该时段的人群主要依赖粟黍旱作农业,消费很少或不消费C3作物。(2)c.1600-1000BC,麦作农业可能在河湟地区部分遗址出现(例如,磨沟和拉吉盖遗址),但粟黍农业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C3/C4混合信号首先出现在1640-1250BC的磨沟遗址齐家文化末期人群的骨胶原碳同位素中(n=44,-18.5‰~-11.1%o,均值=-14.7±1.8‰)。c.1300BC的拉吉盖卡约文化人群的稳定碳同位素中也发现了强烈的C3信号(n=5,-17.4%o--13.1%o,均值=-14.9±1.8!)。通过对比人和动物氮同位素数据(磨沟遗址:△15N 人-食草动物=1.7‰;拉吉盖遗址:△15N 人-食草动物=2.1%o),人和动物的稳定氮同位素差异小于3‰~5‰(经常使用的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的氮同位素差异),因此排除大量食用C3类动物产品的可能性。表明两个遗址人群食谱中可能含有较多大麦和小麦等C3类作物。骨胶原碳同位素结果得到相同区域浮选鉴定的大植物化石遗存和牙垢上淀粉粒证据的支持。(3) c.2000BC的三个遗址人群(护坡、三合乙和下海石遗址)的δ13C平均值分别是-8.7±0.4‰(n=6)、9.1±0.5‰(n=5)和-7.6±0.4‰(n=10),差异显著(P=0.001)。说明,虽然这一时期的先民都是以粟黍农业为主,但是不同遗址人群的粟黍消费量存在差异。虽然c.1600-1000BC,本文分析的两个遗址人群(磨沟和拉吉盖遗址)无碳同位素差异(P=0.869),但是,磨沟遗址(n=44,均值=-14.7±1.8‰)与已发表的上孙家寨遗址人群(n=18,均值=-16.1±1.3‰)的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02)。以上表明,河湟地区史前人群食谱存在空间差异,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局部自然环境有关。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不同,人群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也可能不同,继而影响人群的食谱结构。说明局部生态环境状况对史前人群的食物消费行为可能有重要影响。(4) 由于麦作农业与传统粟黍农业存在显著差异(如,生产管理技术不同,劳动力、自然资源组织利用方式不同等),所以麦作农业的出现,可能为研究区史前社会引入了一组新的社会生产和组织关系,不同人群对这种新生产关系的响应方式也可能存在差异。新文化因素的引入以及对新文化元素的区域响应差异,可能是促使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之后的青铜文化系统转型(由一元分化为多元并出现空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5) 河湟地区粟黍农业的建立、发展和扩张与中全新世适宜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后期(c.1600-1000BC)麦类作物的出现和麦作农业的建立则与干冷的气候背景同步。说明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可能与干冷气候,及其导致的原有的单一粟黍农业系统的环境、人口承载力下降有关,可能是先民应对气候和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本研究分析的数据,补充并增强了河湟及其毗邻地区史前社会人和动物稳定同位素数据集,拓展了研究区史前人类生计方式研究的证据。为研究史前先民食用较多的麦类作物提供了直接证据,初步理清了麦作农业在研究区出现的时间。并且为研究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之后的青铜文化系统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即,新生产关系的引入和人群对其响应方式的差异。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对JGJ 39-2016《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以及JGJ310-2013《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学习和理解,结合本人近年的幼儿园设计经验,总结幼儿园电气设计在供配电系
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疫情以来,熊营中心小学以“统筹疫情防控,落实线上教学”为主题,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利用“互联网+教育”
当前,各地都很重视案件检查工作,保持强劲的反腐势头,敢于出击,敢于亮剑,严惩腐败。在这样的形势下,更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改进办案方式方法,以求得良好的办案效果。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颇大。但是大豆的产量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条件、病虫害等因素。本文结合苏家屯地区实际情况,谈谈大豆病虫害的防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基础上,曾对未来社会的分配方式作过科学预测和原则设想,制定了按劳分配的科学原理。但是,他们设想中的分配模式是以社会
薄荷香精在食品生产中应用广泛,但是由于其易挥发性和对环境敏感的特性,致使留香时间不长,货架期较短。目前,喷雾干燥是最广泛使用的微胶囊制备方法,但是由于喷雾后的高温干
【正】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要了解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就需要通过分析管理哲学与一般哲学的相互关系,进而具体地确定管理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几种看法
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面临的最迫切、最基本的问题,而“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是其核心内容。农民的福利状况可以从总体上
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先进技术有可能,但困难不少。尤其是依靠合资、合营企业获得真正先进的新兴技术,困难更大。为了使开发区引进技术的工作更实际、更有成效,文章提出了四项
【正】 改革和开放,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研究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研究社会治安的治理。长期摘登四篇关于优化广州治安的文稿,不少出自政法工作者的手笔。文章对近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