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眼膏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能在结膜囊内维持长时间的有效药物浓度。其主要是由药物成分和赋形剂制作而成,赋形剂的选择不同,可能导致眼膏对眼表或药物作用部位的不良反应存在差异。近些年,诸多文献研究指出将眼膏应用于泪道探通术后,能起到支撑泪道和防治泪道再粘连的作用,但也有报道称眼膏通过手术或创伤之假道进入眼结膜下、眶内组织及眼睑和泪囊周围组织时,将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且治疗比较棘手。本实验目的:观察不同基质的外用眼膏进入结膜下组织后引起的不良反应情况,筛选出基质可降解吸收、不良反应较少的眼膏,为临床工作中正确选用眼膏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材料与方法1.动物与分组2-4周龄的健康清洁级豚鼠72只,体重120-150 g,雌雄兼用,无眼部疾患及头面部异常。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24只。2.动物模型制作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行豚鼠眼表面麻醉,在显微镜下使用1 ml注射器和7号(22 G)注射针头,A组右眼上方球结膜下注射以凡士林、羊毛脂和液状石蜡为基质的红霉素眼膏0.2 ml,B组右眼上方球结膜下注射以玻璃酸钠和卡波姆为基质的氧氟沙星眼膏0.2ml,C组作为对照组,右眼上方球结膜下注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0.2 ml。3.观察项目和时间点分别于结膜下注射三种药物后立即观察药物在结膜下聚集情况;注射后1d、3d、7d、14d、21d、28d观察结膜肿胀程度,以0、+、++、+++表示:0为无明显肿胀,+为结膜水肿扁平隆起、无皱褶形成,++为结膜隆起、睑裂区可见,+++为结膜泡状隆起、突出睑裂、部分遮盖角膜上缘;注射后上述六个时间点观察药物扩散与降解吸收情况;以及上述六个时间点的结膜组织病理学变化。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组间结膜肿胀程度的有序变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标准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种药物注射到局部的情况注射后立即观察,A组药物在结膜下呈黄白色油质状;B组药物呈淡白色半透明状;C组药物在结膜下呈液状透明。2.三种药物注射后结膜肿胀程度A组:结膜肿胀以+++为主,14d发生明显变化,0只眼为+++,21 d、28 d结膜仍见肿胀,未见明显消退。B组:结膜肿胀以++为主,14 d结膜肿胀程度明显减轻,范围明显缩小,28 d结膜肿胀完全消退。C组:结膜肿胀以+为主,7d结膜肿胀逐渐消退,14d结膜肿胀已完全消退。三组间结膜肿胀程度在1d、3d、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药物扩散与降解吸收情况A组:注射眼膏后3d开始,眼膏逐渐向四周球结膜下扩散,但未见明显降解吸收。B组:从3d开始,见眼膏向下方球结膜下扩散,并随着扩散逐渐被降解吸收,28 d眼膏已被完全吸收。C组药物各个时间点均未见扩散,于注射后1d开始逐渐被降解吸收,14d时已被完全降解吸收。4.组织病理学观察A组: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膜组织,包括淋巴细胞,大量成纤维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21d、28d纤维组织增生机化,炎症细胞基本消失。B组: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膜组织,周围血管扩张充血,仅少量纤维组织增生;28 d结膜结构基本恢复正常。C组: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膜组织,7d炎症细胞消失,未见纤维组织增生,14d结膜结构恢复正常。结论以凡士林、羊毛脂和液状石蜡为基质的眼膏进入组织中将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建议不要用于有创口的组织表面。以玻璃酸钠和卡波姆为基质的眼膏进入结膜下组织后仅引起轻度的组织炎症反应,认为用于泪道探通术后可起到支撑管腔和防止组织粘连的作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不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但由于其黏度较低,不用于泪道探通术后注入泪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