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于2019-2021年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试验基地进行。通过水稻与小麦不同施氮量的组合,进行了稻麦轮作周年适宜施氮量定位试验。水稻品种为常规粳稻南粳5055(2019年)、南粳5718(2020年),采用机插的方式种植,设置6个氮素水平:ON(0kg/667m2=0kg/ha)、12N(12kg/667 m2=180kg/ha)、16 N(16kg/667 m2=240kg/ha)、20N(20kg/667 m2=300kg/ha)、24N(24kg/667 m2=360kg/ha)、28N(28kg/667 m2=420kg/ha);小麦品种为扬麦23,采用机条播的方式种植,设置5个氮素水平 ON(0kg/667m2=0kg/ha)、12N(12kg/667m2=180kg/ha)、16N(16kg/667 m2=240kg/ha)、20 N(20kg/667 m2=300kg/ha)、24N(24kg/667m2=360kg/ha)。探讨了水稻、小麦不同施氮量组合对水稻、小麦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以及前茬施氮量对后茬的效应,为稻麦周年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1.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在20N施氮量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达到8.62 t/ha,16N施氮量处理下,产量与20N最高产量差异不大,适宜的施氮量为16-20 kg/667m2;水稻产量受到上一茬小麦季施氮量的影响,前茬小麦施氮量为0时,水稻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少,当稻季施氮量不超过20N时,随着前茬麦季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逐渐提高,当稻季施氮量超过20N时,随着麦季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逐渐减小。水稻的成穗率随施氮量的增大而下降;在生育中前期,水稻的茎蘖数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到了后期则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从插秧到抽穗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抽穗到成熟期间,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N施氮量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水稻群体生长率的变化趋势与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相同。2.水稻的含氮率以拔节期为最高,其次是抽穗期,再次是成熟期。从插秧到拔节和拔节到抽穗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水稻的吸氮量逐渐增大;在抽穗到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水稻的吸氮量先升高后下降,20N处理下最高。随着施氮量增大,水稻的氮素利用率先升高后降低;水稻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大而降低,在施氮量超过16N处理之后降低更明显。百千克籽粒需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大逐渐增大。3.小麦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在16N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6.4 t/ha,适宜的施氮量16kg/667m2,前茬水稻时期施氮量会影响小麦产量,在小麦时期施氮量为0N和12N处理下,前茬施氮量越大,产量越高;小麦季施氮量在16 N,前茬稻季施氮量对小麦产量仍有一定的作用。随着前茬稻季施氮量从0N处理增加到20N处理,当季小麦产量略有增加,但麦季施氮量达到20N之后,前茬稻季施氮量对增加小麦的产量表观效应减弱,甚至减产;从产量来看,稻麦周年的合理施氮量为32-36kg/667m2(480-540kg/ha)。小麦的成穗率随施氮量的增大而下降。随麦季施氮量的增大,小麦干物质积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麦季0N与12N施氮量处理下,随着前茬稻季施氮水平的提高,小麦干物质的累积呈上升趋势,在麦季施氮量18N处理之后,没有明显变化。4.小麦的含氮率以拔节期为最高,其次是抽穗期,再次是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个时期小麦的整株含氮量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小麦时期0N和12N施氮量处理下,前茬稻季的施氮量对小麦的含氮率有一定的影响,前茬施氮量越大,小麦的含氮率越高;但小麦处于较高的施氮量处理下,前茬稻季施氮量的表观影响不显著。小麦的氮素吸收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施氮量达到16N之后,小麦的氮素吸收量没有明显提高。当施氮量增大,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小麦时期施氮量16N施氮量处理下,达到最高,之后开始下降;前茬稻季施氮量也对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率有一定的影响,在麦季12N的处理下,小麦氮吸收利用率随前茬稻季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而在麦季施氮量到16N水平之后则变化不显著。随着麦季施氮水平的提高,小麦的农学利用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麦季施氮水平越高,其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越低;随前茬稻季施氮量的增大,小麦百公斤籽粒的需氮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