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 of Personal Names in 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0911216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全书冠以姓名的小说人物多达两三百之众。它们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深刻领会小说人物姓名的深层含义,对于理解这部文学作品,以及了解中国姓名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而这种选择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而产生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即一种特殊的语言语用。在语言语用的过程中,语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翻译是一个在不同程度意识参与下针对语言内部实际和外部语境不断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本文将顺应理论运用到《红楼梦》人名翻译的研究之中,试图为小说人名翻译研究建立一个统一且连贯的理论框架,使一些关于人名翻译是否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通过语用顺应论的阐释,从而在这个框架内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
  本文通过分析中英人名不同的命名系统,将《红楼梦》中人物进行细致深入的分类和归纳,并指出曹雪芹对小说人物命名的方法。参照Vershueren的语用顺应论,对霍克斯在人名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显示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创新性,灵活性和顺应性。最后作者对霍克斯的人名翻译得失进行了客观评价,以及对将来译者的指导意义上做了说明。
  本文以《红楼梦》霍克斯与闵福德英译本对原著中所有人名及其英译为语料,以语言顺应论中关于语境顺应的论断作为基础,从中引用了大量的人名翻译例子,对比分析了翻译人名这种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时,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他在不同语境(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中采用的顺应倾向。
  本文旨在通过对霍译本人名翻译的顺应性研究,再现原著人名的内涵与得失,并提出一些建议。一方面,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必将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霍克斯人名翻译的研究,能对其他译者进行小说名字翻译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古典巨著,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红楼梦》已经有多种英译本。其中,由英国的邦索尔神父于20世纪50年代所翻译的英译本是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翻译的两个英译本问世之前世界上第一个一百二十回全译本。该译本由邦索尔神父独自完成,译文体例完整,包括特殊术语注释、出版说明、译者前言、目录、正文注释和附录;邦索尔神父坚持紧扣原文的原则,并尽可能考虑到了文
期刊